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探析(2)
(二)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问题的原因
1.对农民工社会管理的不重视
由于城乡结合部紧邻工业园区,致使大量农民工涌入城乡结合部。农民工选择在城乡结合部工作和生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在城乡结合部的各项生活开支相对于城市较低,农民工的剩余也就相对多一些;二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少,就业门槛低,农民工可供选择职业较多而且职业素质要求不是很高[6];三是农民工在城乡结合部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城市,农民工在这里不会受到很大的歧视和排斥。由于中国关于城市中农民工进行社会管理的起步较晚,对于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更是处于空白,城乡结合部既未做好心理准备又未做好硬件设施建设的准备。城乡结合部大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局限于本地人口的社会管理,对社会的建设不重视,对农民工仍以过客的眼光对待。
2.农民工的群体居住设施基本没有
主要是因为几下几点:一是海龙村还未建立农民工公寓,主要因为海龙村政府和村民存在利益上的博弈,出租房的租金已经成为海龙村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海龙村政府如果建立农民工公寓就会对村民的既得利益造成侵害,农民工公寓的建立又要依赖于广大村民的集资,使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也使建立农民工公寓处于构想状态。二是本地居民的房屋租金比较低,住在农户家里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工一方面希望住在农民工公寓,生活在农民工群体中,一方面又在担心农民工公寓的租金会不会高于农民的出租房,居住方式选择上的摇摆不定,这也给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居住的意愿调查带来很大难度。
3.未处理好本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关系
本地村民认为和外来的农民工相比来说,自己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背井离乡。海龙村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让村民变股民,最终变成市民,海龙村的村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由于发展集体经济,许多农民已经转变为股民,外来农民工联想到自己出身农民却仍要为农民打工,本地农民需要少量劳动就可以获得比农民工辛勤劳动获得的回报多,这种少劳多获的现象使农民工造成了在心理上由羡慕转为嫉妒。如果不对农民工的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必然会造成双方的摩擦和冲突,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对农民工发展观念有效缺乏引导
农民工对自己的发展处于盲目状态,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农民工向往在城市中发展,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在大城市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来城乡结合部打工的几率很小,或者是以城乡结合部作为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当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以后,便会离开这里,奔向城市,他们向往在大城市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蜕变[7]。但是他们应该同时也意识到定居安居城市的艰难程度,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或者市民化的质量不高,他们仍有可能沦为城市的贫民。农民工这种跟风一样地涌向城市并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在城市中他们能寻求到的只是是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这离他们市民化梦想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结合部对农民工的就业和发展观念缺乏有效引导,成为导致农民工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加强社会制度建设
海龙村村委会应该尽快尽好地建立起外来农民工的登记制度。对农民工的来源,租住情况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对农民工的身份在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备案,只有熟悉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才能走好对其管理的第一步。制定严格有效的农民工管理办法,为解决本地村民和外来农民工的纠纷提供有效依据。逐步完善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参照城市的框架不断补充完善,确保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海龙村的相应配套设施要参照城市设施的级别进行改造升级,尤其是加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扩大服务业的规模,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形成一条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让村民有市民的享受,让农民工有城市的感觉,让农村有城市的规模。
(二)处理好本地农民和政府的利益关系,提供良好居住条件
海龙村村委会要摆正态度,调整角色。海龙村村委会与村民不是对立的关系,不应站在村民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海龙村村委会应该清楚解决好利益的分配问题才是解决纠纷的关键,共利共赢才是解决纠纷的根本办法,必须要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海龙村村委会应该拿出具体详细的农民工公寓建造计划,在充分考虑到本地村民的利益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采取协商民主的方式来修改建造方案。农民工公寓的建造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地村民,作为农民工公寓的出资者,仍然对农民工公寓享有所有权。农民工公寓可以采取只租不售的方式来供农民工使用,本地村民仍然可以取得固定的租金收入。农民工公寓的投入使用,可以减少本地村民管理成本,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向工人角色的转化,这就可以改善本地企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提高本地村民收入水平,为顺利实现市民化打牢基础。农民工公寓的建成,不仅可以对农民工进行集中管理,而且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增强农民工留在这里的信心。
(三)加强思想教育,营造外来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和谐相处的氛围
首先,政府不要把本地人和外来农民工区别对待,应该一视同仁,因为他们都在为海龙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强对本地村民的思想教育,让本地村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谓的“优越性”,他们并未脱离农民的本质,他们的最终发展目标不是股民而是成为真正的市民。本地农民要在心中消除对外来农民工的芥蒂,不要人为地与外来农民工划清界限,要以共同促进海龙村的发展为大局,正确认识外来农民工对海龙村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与外来农民工保持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对本地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外地农民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充分肯定他们对海龙村大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外来农民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倡导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和谐相处。
(四)加强同农民工的思想交流,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发展观念
农民工是否去城市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情况来定,城乡结合部的相关部门为了防止农民工流失,保证海龙村的可持续发展,海龙村应该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发展观念。海龙村应该在充分尊重农民工选择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进行分析,虽然城市中发展机会多,但是面临的挑战也多,城市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农民工发展。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适当地放开准入条件。比如可以进行户口的迁移,外来农民工在本地居住满一定时间便可以将户口转入本村,虽然没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分红,但是可以参与到其他项目的集资中,逐步实现由外来农民—本地农民—股民—市民的转变。只有留住农民工,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促进海龙村的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 — 双创双争专题[EB/OL].重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红岩网,http://www.cqhyw.cn/zhuanti/scsz/index.aspx.
[3] 高宜新,刘海鑫,等.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4] 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2-283.
[5] 蒋旻.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建筑经济,2009,(3).
[6] 纪韶.农民工就业政策、问题及调整[J].前线,2010,(11).
[7] 陈素琼,张广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1,(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