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回顾与反思
摘要: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获得公众对这一议题的认同和支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而采取的一种模式。客观分析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深入剖析这种模式的特征,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当下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政府与公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互动与合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公众参与;政治动员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6-0029-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地方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ZD056。
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体制下,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为获得公众对这一议题的认同和支持,由执政党、政府或政治集团等政治主体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和拥有的政治资源,采取相应的手段和策略,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积极广泛参与党风廉政建设,进而实现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行为和过程。然而,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在追求预期目标的同时,却忽视了公众自身的利益和需求,缺乏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协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成为一种被动的政治工具,缩小了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自主思考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回顾和反思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交流与协商、互动与合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形成的背景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之所以采取动员公众参与这种模式,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当时的历史条件、现实状况和客观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一)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的必然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既是指导理论上的规定又是现实活动中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活动”。[1]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必须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必须为全体人民谋福祉,“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属性决定了其在本质上是大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不谋取任何私利的。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要把消灭私有制及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和本职工作。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政府必须是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府。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所建立的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廉洁奉公、无私为民的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本身不会产生和不存在腐败现象。为了有效地预防公职人员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行为,预防公职人员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国家的公职人员必须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失职和不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人民群众有权随时罢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拯救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密联系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既为“无产”,中国共产党也就无任何“私利”,就应该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既是“应然”又是“实然”。
(二)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判断和路径依赖的全面回归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对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但“革命尚未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其失败教训后,将是否能够“唤起民众”作为革命能否成功的首要前提。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最基本的条件。”[3]毛泽东更进一步地指出:“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作一个总结,那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将群众路线作为其根本的工作路线,强调一切工作都应遵循“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政治动员被视为实践群众路线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公众参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干部中的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对此,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经验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并动员其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要铲除官僚主义作风,抑制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必须动员和组织他们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然而,长期以来, 受等级观念和臣民文化的影响,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但“如果他们的行动以紧密的社会网络和联系结构为基础,以公认的有行动导向的文化框架为依靠,他们就可以持续地与强大的对手进行斗争”。[5]中国共产党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将上述的可能性变为革命的现实性,这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判断和路径依赖的全面回归。
(三)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与制度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是部分党员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导致贪污腐败行为日益多发。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前就开展了长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临中国共产党即将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毛泽东再次提醒全党同志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和平的环境使中国共产党增加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性,一些党员干部开始“憧憬”执政给个人带来的种种好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谋求个人利益;一些领导干部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贪污腐败和浪费现象也随之产生。根据当时的统计,1951年,全国各级纪律检查部门共处理违纪党员干部4.8万多人,其中省军级干部32人,地师级干部407人,县团级干部2711人。另一方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资源匮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管理机构不健全、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相对缺乏的现状。
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单凭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和遏制官僚主义作风和贪污腐败行为。为了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加强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决定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达到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目的。可以说,公众参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廉政制度缺乏的必然选择。
(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为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在政治上,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确立增强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面领导,突出了党对社会资源的统一调配,增强了各级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保证了政治动员的大规模、多领域、高效率。在经济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一元化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人们之间没有较大的利益分歧,公民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就很容易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在文化方面,建立了一元化文化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党和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密控制,强化社会舆论的导向,使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高度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建立的这种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适应了当时国内发展的需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就当时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而言,这种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在政治上,加强了党对全国的统一领导;在经济上,将全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文化上,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这就为党和国家高效率、大规模地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二、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政治动员模式的四维分析
任何一种公众参与模式基本上都是由公众参与动机、程序与规则、行为特征、参与方式和途径等因素构成的。因此,本文从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机和目的,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程度,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行为特征和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绩效四个方面对政治动员的参与模式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一)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机和目的
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是从公众的心理层面分析其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内驱动力和主观意向。在政治动员模式下,我国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机和目的基于:一是公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期望和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长期以来遭受压迫和奴役的公众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国家赋予公众政治参与的权利,释放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公众参与热情。公众出于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希望和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组织和引导下,很快加入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来。二是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和实施,而且把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看成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公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和信誉。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时,很快就得到了公众的响应和支持。三是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维护。建国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生产、分配还是消费都由国家统一管理,这就在利益上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出于对共同利益的维护,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主动参与党风廉政建设。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服从党和国家的指挥和安排。
(二)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程度
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程度是指公众在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能否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则,依法表达自己的参与愿望和利益诉求。在政治动员模式下,我国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基本上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有领导的条件下进行的制度化参与和有序参与。中国共产党凭借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凝聚力和权威,借助其超强的舆论宣传、教育、组织和动员能力,将公众有序地引导到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来,在公众参与的广度和组织化程度方面远远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公众政治参与。此外,在加强对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和引导的同时,党和政府还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这些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又规范和约束着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行为。但由于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渠道不畅通以及公众自身素质的限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非制度化的参与行为。
(三)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行为特征
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行为特征就是指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外界客观因素和公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在政治动员模式下,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而进行的参与。在这种参与模式下,公众参与的特征是主动与被动并存。中国共产党通过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坚持不断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舆论宣传,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员技术和方法,激发了公众的政治热情并使之投身到党风廉政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绩效
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绩效是指政府希望通过公众参与达到的预期效果。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动员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效地遏制了贪污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滋生和蔓延,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主观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措施赢得了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在公众的举报和监督下,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处理,在全党、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起到了很好的廉政警世作用,激发了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热情,增强了公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效能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过程尤其是后期,由于工作要求过急、打击面过宽等,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也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