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摘要: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生存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关键词:莫家拳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实战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37—03
1广东南派拳中“竞技”与“传统”的发展
“花拳绣腿”式的功夫是在“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好像只有眼花缭乱的招式,高难度的翻腾旋转才能吸引当今群体大众的眼球,扣住观众的心弦。在上世纪武术低迷的年代里,由于竞技武术的推广,在社会上一度产生了疯狂的学武热潮,这种独特的竞技武术为中国武术的弘扬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少部分运动员在场上的“争奇斗艳”,把“竞技武术”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现在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现场四座空空似乎已是常态。如今,竞技武术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高、难、美、新”的再发展也不过是他们的任意自由组合——更高更难、更高更美、更难更美、更高更难更美……
在南拳系列方面,1960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之一,到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成为各类武术比赛中的竞赛项目。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把南拳拉进了竞技路线阵营,逐步形成了现代的竞技南拳套路,这些规定南拳即代表了洪家、蔡李佛家,甚至代表了整个南派中的所有拳种。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民间的那些传统南拳自然就备受冷落了,本来拳械套路、桩法相当丰富的传统南拳,在官办武术的参与下,上百套拳械套路被淘汰,甚至绝迹。
武术讲究技击,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攻防格斗是技击功能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也是武术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然而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的重头戏还是在传统武术。但竞技武术是官方武术,其制定的一系列规则是最具权威的,而传统武术的根基多在农村,掌握传统武术精华的多是知识层次不高的下层群众,受“国家权威”的影响,“无知的人民”将武术由传统变得越来越有竞技的味道,而结果便可想而知:第一,以中国武术的代表白居的竞技武术把传统武术逼迫到了最边缘,任其苟延残喘、自生自灭;第二,传统武术为了保住自己的“血脉”不得不屈从于竞技武术,按照竞技武术的规则要求,把祖宗的东西改的七零八落,成了四不像。
然而很多南派拳种为了使传承了百年的精华不至于被湮灭,他们在接受竞技武术的同时还保留着较多传统武术的技术风格,即使在竞技武术的“高、难、美、新”的规则挤压下,增加了腿法、跳跃、跌仆、滚翻等动作,但是仍较多地保留了南方拳种的主要传统动作和特点,还能看得到武术技击的本质。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咏春、蔡李佛拳、洪拳等为了传播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的规定套路。但是这种规定套路并不是按照竞技长拳的路子走,在发展的同时,较多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咏春拳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整个拳术由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以及木人桩组成。每个套路动作都比较简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所有动作。咏春拳着重强调拳术的实战技击技法,通过一些对抗实战,寻找双方接手后的感觉和反应。它摒弃了中国武术讲究“质量高、形象美,难度大”的套路形式,运用简单的手法、腿法、步法等基本动作任意组合成自己喜欢、打起来顺手的技击动作,因此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尤其在海外,受李小龙功夫片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蔡李佛拳是目前南拳中发展最好的一个拳种,从它诞生之始便以蓬勃之势取代了原来的南派五大家而成为新兴的南拳大派,蔡李佛能够风靡全球百年不衰的原因除了有大量的蔡李佛拳馆外,还有门人不遗余力的发扬、推广。洪家拳因特点突出,流传至今,以致凡有华人的地方均有人练洪拳,而且洪拳已作为国际竞赛南拳规定套路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国内外的表演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派拳发展到现在,巧妙的把“竞技”武术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官方的影响力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一方面让海内外更多的人认识了蔡李佛拳、洪拳,另一方面自己传统的精华也在门人的努力下得到传承。当然,有得必定有失,这种发展模式要很好的协调两者之力度,不然就会顾此失彼,迷失方向,而对于莫家拳来说,走不走曲线救拳的“竞技”线路,很值得商榷。
2如今“花拳绣腿”的莫家拳与实战技击的差距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的防身功能淡化,现今一些运动员的身材与历代武术家的身材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著名武术家王子平有“千斤神力王”之称,南方五虎将黄啸侠由于其身体高大、肌肉发达、臂力惊人、手桥硬净被誉为“铁臂鸳鸯手”,东江老虎林耀桂曾自谓“粤港两地,未逢敌手”,莫家拳师尊林荫堂亦是高大魁梧,表演莫拳威风凛凛、声如洪钟。历代的著名拳师大部分都是练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均有“膀有千斤力,一脚定乾坤”的本事,而现在那些在官方比赛中成绩非常优秀的选手都趋向于矮小纤巧,甚至以五短身材见优。这是因为历代拳师练武均是以技击为主,且非常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因此大多长得高大雄壮,而现在的所谓的武术大师,均是套路化体操化的练习模式,即使是从小习武,也经不起技击大师们的一拳半脚。
在莫家拳的主要传承之地东莞桥头镇,每年春节期间,一些村落就会表演麒麟舞,舞麒麟用的正是莫家拳功夫,虽然麒麟舞之后也有专场的莫家拳表演,敲锣打鼓、爆竹声声,甚是热闹。但是问题也正在于此,在桥头用于表演的莫家拳目前尽管招式还在,但是实战能力已经大减,逐渐嬗变为表演性质的“花拳绣腿”了。传统的莫家拳是很讲究技击的。莫家拳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防身护院,用于性命相搏的利器,在代代传人习练过程中尤重实战,许多拳师学拳以后便千方百计找人较技,民国时期的“哑侠”徐耀祥年强时候在学拳练武的过程中,跟人比武过招,是出了名的“只输一次”,第一次输了之后,便细心揣摩对方的招式和优点,加以吸收、利用,化为己有,然后再去找人比试。
今天的莫家拳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竞技武术的影响,重套路而不重功法,学其表而不知其理,一知半解,最后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突击一套或几套拳术,用来参加武术锦标赛,拿得奖牌,争得荣誉,此后也就半途而废。按这样的发展路子下去,就与技击完全脱节。目前这不仅是莫家拳所面临的情况,全国的传统武术大都是以此发展。在传统的拳法中,每一个式子里都有技击要素在里面,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把拳练活把功夫练上身,而这些在急于求成的今天,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