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3 16: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壮 毛佳
分享到:

 

  3传统莫家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带来的缺失

  近年来,广东莫家拳遭遇传承之困,首先是师资之困,不少技艺精熟、威望较高的老拳师相继去世,惠、莞一带有练拳传统的村庄越来越少,有的几近绝迹。莫家拳最早的发源地惠阳火岗村,笔者在村中做过调查,目前村里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人习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武术师傅还在世,每天都有很多人打功夫。随着老师傅们的逐渐离世,再加上大量人口外迁,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人再也没人习武。现在村子里不少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莫家拳。在《东莞年鉴》的记载中,近30年来,除了地方政府对莫家拳有偶尔支持外,整个东莞的武术史乏善可陈。

  中华武术能够世代相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代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部分民间拳种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保护和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开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在国家体委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挖掘整理办公室,负责当地的挖整工作。但是挖掘整理出来以后,国家、政府又投入了多少力度去进行传承保护,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把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保护措施之一,然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出了多少本书、拍了多少部纪录片、开了多少次研讨会,也不在于仅依靠申报国家名录、靠政府投资拨款、靠发展旅游业,更加不是地方官员把申请下来的非遗项目作为自己的政绩去大说特说,武术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基层社区、地域社会或族群的居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他们自身和对整个国家的价值与意义,如何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发展。

  2009年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正式申报成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莫家拳主要集中在桥头镇的大洲、石水口两个村子,而笔者于2011年3月份去桥头实地调查时,石水口村中练莫家拳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莫家拳申遗成功,给桥头镇带来每年不多的拨款,而这些款项真正用到实处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自莫家拳申遗成功以来,桥头镇对发扬莫家拳做了一系列努力,如桥头莫拳进校园,开设莫拳课程等,并由此向其他学校推广,但也仅限于此,再没其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因此,莫拳申遗在实际发扬传播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相当有限,或许仅是为东莞,为桥头争得一个荣誉,而且桥头镇莫家拳申遗成功后,其他地区的莫家拳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几乎没有改观。

  4老骥伏枥。独叹夕阳

  在今天的经济浪潮下,年轻一代学武兴趣大减,众多武术拳种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民间,随着许多身怀绝技的拳师的衰老和去世,大部分传统拳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状况,莫家拳亦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后,一座座工厂从东莞乡村拔地而起,无数人涌入东莞淘金。习武在迅速工业化的东莞已是落伍的生活方式,习武之人也不再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老一代拳师们普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莫家拳作为岭南武术中重要的一支,今天在各地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在东莞熟悉并能打莫家拳的人大都已六七十岁,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就不知道南拳中还有莫家拳这个拳种。民间武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渐进入低潮,而且每况愈下。

  在莫家拳发展壮大历程中,桥头镇是主要的传承地区,历史上“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涌现了一批著名拳师和武进士,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大洲村莫柏许师傅是莫家拳的正宗传人,但是直到43岁才正式开始教拳,年轻时,由于读书较多,从28岁开始做村里的政治队长,平时教人学习毛邓思想,只是偶尔教人打拳。桥头镇大洲村是莫家拳的主要传承之地,村里的中年人几乎人人都曾习武,与莫柏许同辈的拳师也有10多个。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桥头莫家拳逐渐式微,名拳师都已年过花甲。莫师傅曾感叹说:“大洲村和石水口村是桥头镇内莫家拳最盛行的两个村子,现在功夫好的拳师已经很少了,剩下的也都是超过60岁的人,1986年,跟我一起被省、市体委录下武术表演录像的莫罗坤师傅也不在人世了。”现在莫师傅的儿孙辈都已经不会打拳了,在老一辈的拳师所教的弟子中,几乎很少有人再以教拳作为主要职业。不单桥头镇如此,香港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莫德裕师傅说:“上世纪70年代,我在香港莫家拳国术总会担任教练,平时都有二三十人来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来学了,国术总会也名存实亡了。”

  现在练莫家拳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大有青黄不接之势。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怕吃苦,学莫家拳人就越来越少。近几年,桥头开始将莫家拳作为本镇的文化品牌着力经营,2010年,桥头小学将莫家拳增设在体育课程中,莫柏许师傅成为这门课的指导教师。现在,每天的最后一节课,莫柏许师傅便会到桥头小学指导100多名小学生练莫家拳。虽然他们练得不算标准,或许他们小学毕业后就很难再坚持练拳,但还是令人感到些许欣慰,起码还有人学。

  莫家拳出现“低潮”的原因,首先是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学拳,要从小开始,没有5年时间,根本无法体会传统武术的“精、气、神”,但武术技击学习,又苦又累,许多青少年及其家长望而生畏。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董德强认为,对普通市民来说,目前武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已越来越小,群众对那些难度高、动作激烈的传统武术缺乏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推广传统武术越来越难,如果政府再不为其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只好白生自灭。

  参考文献:

  [1]林仲伟.莫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2]张国琛.龙吟虎啸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王岗,吴志强.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中国家与传承人的双向责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

  [5]刘辉龙.莫家拳谁来拯救[N].南方都市报,2009-8-1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