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重构的影响(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0 16: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樊艺勇
分享到:

 

  2.3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种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这一文明总是运用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随着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终结,20世纪美国霸权的逐渐衰落,世界上开始呈现出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局面,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发扬光大的世纪。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发展就已经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这个世界正朝着东方化的方向发展”,“亚洲正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当代亚洲将重塑现代人类灵魂,在唤醒个性意识、树立坚定信念和倡导苦干与献身精神方面,他们将以先驱者的姿态出现”。一些文化研究者和经济学家也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著名历史学家阿德诺·汤因比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一书中指出:“世界和平统一的地理与文化主轴在东亚,而中华民族以其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和干练才能,将担负起世界和平统一的重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人类优秀文明,它源远流长、相继不绝,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华文明将不断实现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多元化还是以西方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国家以文化交流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显示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一体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美好描述很容易使人丧失对自身文化安全的警惕。”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展现纳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特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融入外来优秀文化中,并且对外来文化及精神遗产做出独立的思考与诠释、扬弃与升华,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气魄,从而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2.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诸多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文化和主义的传播运动,它主要是由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组织、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商业活动所构成的。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2.4.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思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与灵魂,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教育身心完美的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是对人体运动极限的挑战和超越。可是,就在这一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忘却,超越运动极限的真正本意被渐渐忽略,使人们的眼中只剩下“最高纪录”和“金灿灿的奖杯及光闪闪的金牌”,为此而不惜牺牲太多美好的东西,譬如:健康、欢乐、公平竞争甚至道德,于是体育的人文危机就呈现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淡漠生活的真正意义,对私欲的无止境追求,对他人生存的漠视,社会出现功利、贪婪心态蔓延,道德滑坡等无奈现象。这一切都背离了奥林匹克运动引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建立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更与奥林匹克宪章中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脱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哲学儒家思想,其价值观本质是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哲学。譬如:儒学的主要精神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既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又注重人的奋发有为;儒学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众的自主权;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合和”理论,以“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儒学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和行为之源,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这些基本观念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它曾经并一直支撑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并且培育和滋润了几乎整个东亚各民族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普世性。所以,重新诠释这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使其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提升道德、净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武术表演节目《自然》,以我国自古以来被推崇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为基础,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例:中国武术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西方现代舞蹈的轻灵,使表演节目达到了行云流水、刚健有力、天人合一的境界。阐释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天地人合的和谐境界,为此,在构建21世纪奥林匹克的思想价值文化体系时,将中华文明中的“人本”、“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渗透入其中,以对“和平、友谊、进步”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深化,对奥林匹克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及时代要求相符合。

  “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中国政府对“人文奥运”的内涵阐述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有机统一的奥运。其实在奥林匹克思想中一直厚蕴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只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呈现的“人文危机”使原本美好的人文精神在运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缺失。我们提出的“人文奥运”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思想,奥运是大众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这种理念与西方以个体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是有区别的,它所蕴含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扩展与弘扬,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珍视。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陆象山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也正由于人在奥运会上凸显人的生命智慧,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奥运会正是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要无限珍视生命。我们倡导的人文奥运就是要使中国的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的人文理念根植于奥林匹克运动中,使人文精神贯注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让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重放光芒,并赋于它新的内涵;要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与教育功能,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体魄与人性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2.4.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组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保证。它主要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三大支柱构成。它们都以《奥林匹克宪章》为行动指导,形成了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下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既独立又统一的新型组织关系。自1998年盐湖城危机之后,尤其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上任之后,对奥林匹克组织、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显示了清除腐败、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反对兴奋剂的决心。但改革之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奥林匹克组织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譬如:国际奥委会内部利益集团可能公开化、合法化;组织类型由单一型转化为混合型,管理难度增大;组织界面不被信任感增强,普通委员权利弱化等问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