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龙运动中“龙舞”的表演形式探其文化价值
摘要:文章对从龙图腾的产生到舞龙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初步阐述,进而从艺术“龙”的组成结构、舞龙套路的多变风格以及鼓乐伴奏的乡土人情三方面对舞龙的表演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探究舞龙所承载的龙文化特色。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的舞龙表演是不同地域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反映,展现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
关键词:舞龙表演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96—03
1前言
龙作为中华人民族的图腾信仰,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已经在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发展成为一种的独特文化特色——龙文化。龙文化在植根于华夏民族时,就融入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华夏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由于地域、民俗习惯的差异与人们拜龙的不同表达形式,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风格的龙文化,其中舞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舞龙”又称“龙舞”、“玩龙灯”、“龙灯会”、“耍龙”、“闹龙”等,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超越社会形态、文化传统、图腾崇拜的同时,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舞龙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值得注意到的是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民族差异较大,各个地域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龙舞表演,风格迥异的舞龙表演形式承载的是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价值。
2舞龙运动的起源
2.1龙图腾的产生
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极为有限,不能对风雨雷鸣、河水泛滥、以及生老病死等诸多现象进行解释,认为必定存在某种巨大的力量暗中操控着一切,不同的民族里就幻化出各自的神灵即图腾,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种族的命运。由于原始社会各部落的相互兼并与融合,一个共同图腾取代了以前的各式图腾。一个以蛇为本体,吸收各部落图腾的某一突出部位,综合创造出一个似蛇非蛇、似鱼非鱼、似兽非兽的新图腾:“龙”。龙作为各个民族图腾的融合体,是一个虚构体和想象体,并非真实存在。由于龙是一个融合体,进而成为各个民族部落都能接受的神灵,成为团结各个部落的一种强大力量。
2.2舞龙的产生与发展
自龙图腾产生之日起,龙就不断被赋予了各种神秘力量,如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消灾降福等等,这是组成了龙文化基础部分。舞龙最初出现在人们求雨祭祀活动中,人们在进行求雨祭祀活动时,根据龙“嬉水逐浪”、“临阵神威”、“腾空翻滚”的三栖想象,演化出舞龙的各种动作来进行求雨祭祀。
舞龙是对龙的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其表现形式受它所要表达对象的限制,因而,舞龙表演形式是随着龙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呈现所的“龙”,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中国现代龙的形象,与古代龙有着巨大差异。“龙”的外部形态由春秋前的匍匐爬状、结构粗糙、蛇身兽头到战国以后的刚健有力、结构复杂,再到宋代以后的蜿蜒多姿,通体华美;其气势上从春秋前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到战国以后的不可一世的蓬勃之势,再发展到宋以后其保留不可一世的豪气,退却了原本的刚猛翻。通过劳动人民的聪智才慧,“龙”的外形与神韵不断发展与丰富,创造出了一条活灵活现,气势蓬勃的“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虽然拥有这同一个图腾,但由于地域、民族间的差异,对龙文化的表达,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舞龙作为龙文化的代表,其差异性最为显著。舞龙就是舞蹈者手持龙道具进行表演,当舞蹈者依靠娴熟的技术,灵活的套路进行融入自我的表演时,舞蹈者与龙的感情融为一体,只能体会到龙的尽情飞舞,充分展现它的宏大气势。
3龙舞表演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外在形式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反映,内在本质又制约着外在的表现形式。龙舞的内在本质就在于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脱离了文化内涵,也就失去其本质和精髓;同样文化内涵也需要借助一些外部条件表现出来,一个适当的载体不仅能够将其文化内涵得到流传,而且能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舞龙在经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中与各地文化相互交融,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龙舞表演。重庆铜梁龙舞、浙江长兴百叶龙舞、浙江浦江板凳龙舞、广东汕尾滚地金龙舞、浙江奉化布龙和四川泸县雨坛彩龙舞等等各具特色的龙舞表演,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可以从“龙”的构造与外部形态、龙舞的套路、音乐伴奏三个方面剖析不同龙舞所承载的文化。
3.1形态各异的“龙”流露出的文化特色
3.1.1“龙”的构造对文化生活的体现
舞龙的重点是将“龙”活灵活现的舞动起来,还原人们心中龙的形象。“龙”是舞龙的基础,只有在一条龙道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龙的嬉水追逐、腾空翻滚。因此道具龙的构成决定着“龙”的外部形态结构,决定着“龙”的表演动作,决定龙舞动时表现出的神韵。同时“龙”的构造又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乡土人情,文化特色。
铜梁龙舞的“龙”是用竹篾条扎成架子,使龙胸粗大壮实;在外面用尼龙糊上,使龙身丰满浑圆,立体感极强;再用红黄蓝三原色颜料画上鳞甲、龙鳍,就形成一条具有古朴大方气质的“龙”。龙的精细构造反映出了铜梁人认真朴实的生活作风和对龙的喜爱与敬畏。
湛江“人龙舞”舞的是一条独一无二的“龙”,它是纯粹由人体组成的龙形,龙头、龙身和龙尾都是由人组成,气势雄伟壮观,充分体现出龙的威猛精神。古籍《海康县续志——风俗》记载:“龙舞,舞龙者一人为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第抬向街直走,则念日: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湛江人龙舞,体现出了无所畏惧的集体力量与聪明才智,反映了浓厚的乡土人情。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