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武术的基本套路(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8 19:4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邓运文
分享到:

 

  1.现代武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分析及其多元发展途径

  中华武术,这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经历过数千年的兴衰演变,流传至今,依然朝气蓬勃,并以其特有的东方文化属性几乎可以与盛行世界的现代西方体育等驾齐观。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但功能的表现可以是多样性,并非因某项功能的表现力的大小变化而改变事物本质属性所在。武术的发展不应是竞技武术的垄断式膨胀,应做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播,借助舞台发展有关武术礼仪、技术、精神、哲学思想及文化价值。

  综观武术的发展历史,从民间技艺到现代体育,从传统性到现代性,从中国到世界,单一的竞技化发展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武术价值功能的需求。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武术自身也在完善其文化和体育的多种属性,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而深受世上瞩目。基于武术的复合结构功能,探讨武术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和分析:(见图1)

  2.武术套路表演的文化传播价值

  武术,是一种对技击行为的艺术再现形式。武术的原始功能是搏击,用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的动作作为素材,体现了攻防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等规律,其发生和发展始终以技击这一主线一脉相承。然而,虽然武术动作取材于技击,但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再现,而是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等文艺创作思想,将其素材进行艺术的再现,使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象——技击动作得到艺术的升华,成为“虚攻花击”、“形神兼备”的武术动作。

  人们观赏武术表演,从武术套路中可以感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塑造出的动作,从其演练中可以看到对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从其技术方法上看到其追求的是一种对攻防格斗美的体验和对攻防的超越从套路演练的武术行为规范上,体会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中庸理念。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人们观赏武术表演,认识到的不仅是武术精湛多彩的技艺,更多的是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舞台上的演绎,把武术丰富而强大的人文特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武术套路表演虽然无法代表整个的武术文化精髓,但是“通过武术表演的精彩表现,可以把武术文化的“目录”用最直接、最切当、最有效的方式展现在世界人面前,每一种拳术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每一招拳法都展现其和谐的技击能力,每一种姿态都包含了练武人的精神感悟”。武术表演把练习者的神态与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3.武术套路表演的商业价值的发展趋势

  现代体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体育项目而形成了严密、系统化的体育产业,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对于武术的现代体育经济效益和价值还未能全部认识到。作为发展中国家,武术的运动特点和操作机制更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水平,武术投资小,涉及社会范围广,锻炼的周期长,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个体锻炼和团体锻炼,既可以使社会个体受益,也可以使不同阶层的群体受益,从而在整体上可以上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体育本身就可以是一种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武术套路表演的商业价值符合体育展示的发展趋势。

  当今武术套路表演作为体育和文化的双层角色也被打上了经济的烙印。目前武术表演的商业价值日渐体现。武术套路表演己经形成为跨文艺和体育等行业的商业性演出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体育交流走向了世界,围绕武术表演的商业价值也随之开发,如具体的门票收人、服装、武术器械的销售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等多种价值开发内容组成。“体育展示作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产物,必然要与经济挂钩,许多的体育展示已经成为了日渐成熟的体育产业,具有了很强的商业价值,如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展示,拉拉操。武术套路表演日渐显露的商业价值与体育展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是武术套路表演走进体育展示前提”。

  (二)武术套路舞台表演动作的创编的研究及表演氛围的营造

  武术集体项目表演除了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表演规模可大可小,动作难度可易可难的特点外,还具有宜传教育、群众普及、娱乐健身、相互交流增进友谊文体表演等作用,其运用广、推广性强的特点。同时,武术集体项目表演作为一种武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正日益广泛地出现在各类喜庆活动中,也愈来愈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喜爱。

  首先应明确创编的目的、组织者的意图。然后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素材,搜集素材是为创编服务的,不同的创编目的需要的素材也不一样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众多、流派林立、风格各异,我们搜集素材是要做到有目的、有范围、有选择地搜集,才具有针对性。在搜集素材时可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参考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中的集体表演项目的形式和内容,或观看有关集体项目表演的录相,从中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根据主题内容编排动作,再根据动作搭配服装,配置音乐、道具、背景等的安排。

  1.武术套路动作的本身

  内容的多样使得武术的表演给人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百变的花样使人们看的目不暇接。每一种套路内容都有与其相对应的风格展现,从这不同的风格中演示不同内容的美。武术对于长拳动作的要求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慢如鹰,快如风。演练中能给观众以一种更具体更形象的艺术享受。器械练习中也有对各自套路的动作要求,例如枪扎一线,棍扫一片,刀如猛虎,剑似游龙等。各种器械有其相应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使得其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更加吸引人。“现代竞技武术在“高、难、新、美”四字方针的指导下,动作中花法更多,表现和突出人的身体和技巧美的动作加多。单看这个“美”的要求,就可以了解现代人们对于武术的要求在艺术表现上也提高了。动作相比之下更加舒展大方,跌宕起伏,更加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不论是传统拳种还是竞技套路,每一个拳种的动作都有其突出的特点,都有一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在舞台表演中注重的都是表演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如长拳舒展大方,轻快潇洒;南拳深厚沉稳,刚劲有力;太极拳轻灵圆活,绵绵不断。至于技击搏斗中所表现出的技巧的使用,那也是一种艺术美的体现。尤其是散手运动中,在一些表演中,人们把散打的内容搬上了舞台,虽然不是真正的拳脚往来,但是却也通过几对人运用手靶的对踢对打,使人们看的心潮起伏。虽然单个动作的技法难度不大,但就是那精练的动作,透出了武术动作中的力量与技巧的一种美的结合。选手的每一击都让观众的心随之一跳,这一击是否有效,或者是对方根据自己的判断如何避过这一击等,都使观众的眼球随着台上人的动作而转动。

  2.武术套路表演动作的组成结构

  武术套路表演是一种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动作、意境、音乐、服饰等的整体效果中。因此,武术套路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套路动作源于技击术,但它不是照搬技击动作,它是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并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将其进行修饰、演绎、分解、组合、概括、抽象;再依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相济等相互变化的规律,排列组合成套路。套路运动虽不像散手、格斗那样具有很强的技击性,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技击含义。经过精心设计和“精确”对练,创造出一种酷似实战格斗的意境,将对打中的激烈,严谨的技巧,惊险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突出了“健”和“美”的外在魅力,进而演化出形神兼备,情技交融,内外兼修,富有意境的艺术化的“技击”。另外,“套路动作还讲究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美的多样化统一。从认知——运动技能的观点可以发现动作的执行与基本技术、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动则身眼和步一起动,配合得当,协调自然;停则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做到完整统一”。正如拳谚中讲“:拳如流星眼是电,腰似蛇行步赛粘。”其实,动作本身就体现了武术的动作性艺术。

  2.武术套路表演的文化传播价值

  武术,是一种对技击行为的艺术再现形式。武术的原始功能是搏击,用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的动作作为素材,体现了攻防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等规律,其发生和发展始终以技击这一主线一脉相承。然而,虽然武术动作取材于技击,但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再现,而是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等文艺创作思想,将其素材进行艺术的再现,使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象——技击动作得到艺术的升华,成为“虚攻花击”、“形神兼备”的武术动作。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