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武术传播变迁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3 16:0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沈小乐
分享到:

 

  摘要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我国曾长期促进武术进入奥运会,但效果始终不明显。本文认为。一味强调武术进入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化自卑,而切实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传播,才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推进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真正把武术的精髓传递到全球,促进世人全面认识武术,在此基础上,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难度也可望大为降低。

  关键词 武术传播;奥运会;武术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武术是以民族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古代的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戏剧、医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它既有基本的技击功能、健身功能等,也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武术进行奥运会,而在当下,许多人士提出有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应被确立为武术对外传播的新目标。

  笔者认为,我国武术传播中的这种理念嬗变,显示国人对于武术功能定位的认识越来越准确,中国武术发展由此将实现革命性的转变:武术争进奥运会,只是向世界传播竞技层面的武术,而全面开展武术文化传播,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伴随着武术在全球各地生根开花。中华文化自觉程度的提升,明晰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关系和品格,对于武术的传播有着深厚的影响,国家全力推动武术争进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文化自卑的表征,希望通过进人奥运会比赛的行列,使世界认可武术;超越竞技体育的层面,把武术提升到中华文化载体的高度,着力把文化武术传播到全世界,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一、武术争进奥运会背后的文化自卑

  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体育长期处于“输出端”的地位,如今风行世界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在历史上都曾深受武术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国人很容易出现文化自负心态,动辄声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洞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下,屈辱的民族心理、压抑的民族精神、孱弱的民族体质,使得国人对于武术的文化认同程度急剧下降,迫切希望武术能得到西方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促进武术进军奥运会便是这种努力最直接的表征。

  1932年,短跑好手刘长春独闯洛杉矶,实现了中国人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无缝对接”,仅仅过去4年时间,武术与现代奥运会也达成了首次“零距离接触”: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夏季奥运会表演,这是武术首次与奥运会近距离接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端。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在奥运会期间进行了多次表演,震动了欧洲,他们的双刀、对拳、飞叉、太极拳等十八般武艺表演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彩不已。本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意志报》、《汉堡报》等也发表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积极促进武术进入奥运会:1990年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当时仅有38个成员国和地区,但仅仅经过了20年,2011年底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已经达到145个,遍及五大洲,远远超过了进入夏季奥运会所要求的“至少在四大洲75个国家(地区)广泛开展”的基本标准。2001年12月20日,时任国际武联主席李志坚致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代表国际武术联合会和全体武术运动员,申请将武术运动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批准由北京奥组委、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这是奥运史上非奥运项目首次与奥运赛事同城比赛。2012年底武术首次被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备选项目,与运动攀登、棒垒球、壁球、摔跤、轮滑、花式滑水、空手道七个项目一起,竞争一个入选2020年奥运会的名额,不过最终未能入选。

  从表面上看,武术进军奥运会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背后却不断出现了武术牺牲自身特色、迎合奥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情形。众所周知,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一一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与之相对应,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以道德教化为前提的武术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代表,则将“武德”的传播视为实现人性复归的根本,武德是凝结在武术运动中的道德观念,处处透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如果将西方体育文化理解为天人对立下的“刚性”文化,“娱他”性强,则中国体育文化是天人合一理念下的“柔性”文化,重在“养生”,“娱己”性强。

  现代奥运会是在西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夏季奥运会的27个常设大项中,有25个来自西方,仅有柔道、跆拳道两个项目来自东方的日本、韩国,即使这两个源于东方世界的体育项目,当初为了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也比照西方体育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变革:作为东方的格斗项目,在进入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运动会中,必然要进行自身的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要符合奥林匹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认可。……柔道开始时称柔术,也是一种格斗技术,但是为了进入奥运会进行了大胆改革,舍弃了原先的许多技术内容,现在的人们所看到的柔道表现形式主要为摔法。跆拳道所采取的办法与柔道如出一辙。跆拳道原是一种格斗技术,拳法、摔法、腿法俱全。为了进入奥运会,必须区别于拳击的拳和柔道的摔,为此突出了腿法,腿相对于拳的动作幅度大,直观性强,观赏性也很强。为了改革和完善跆拳道的技术和理论体系,韩国还成立了国技院,专门负责完成跆拳道的竞技体系,这一体系最终被全世界所认可。从文化渊源而言,武术较柔道和跆拳道更加久远,柔道和跆拳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受到武术的影响,如今武术要想继柔道和跆拳道之后争取进入奥运会,必然要在对抗性、动作的观赏性等方面加强,并舍弃不适应这些要求的诸多内容和内涵,最终的方向是强化竞技性,削弱文化特质,这对于武术保持内外兼修的“柔性”文化特色是不利的。

  为了达到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要求,我国在过去若干年里比照奥运会竞赛规则的一般特点,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对竞技武术套路增设了难度动作,以增强武术竞赛的可比性、区分度、观赏性、可操作性,而且竞赛评分实行切块评分的办法,评分结果由电脑显示。具体而言,2002年我国对原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分裁判员由1996年的两组分为A、B、C功3个组,由评判动作质量分的裁判员3名(A组),评判演练水平分的裁判员3名(B组)及评判难度分的裁判员3名(C组)组成,以使裁判员评分更加准确、客观,减少主观上的不利因素;第二,自选项目(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比赛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分值为2分,难度分值为3分;其他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的满分均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5分。所有项目的动作质量分值缩小,划分范围更细,而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均分为3个档次9个分数段,有助于B组裁判的分数的评定;第三,规则结合奥运会上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表现难、美等项目的特点,取消了1996年规则中设立的指定动作,并把难度动作的等级分为三级,每个等级又划分了各自的难度系数,使其难度指标更容易量化。为了增加进军奥运会的砝码,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又对武术各个项目的规则进行了较大修改,引入了一整套统一的难度标准和评价规则。总之,我国为武术运动步入奥运赛场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其核心是适应奥运会的比赛规则,把难度动作像体操、跳水等项目一样设定难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因为其内在的文化本质是否定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主张对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以迎合西方所倡导的文化全球化,达到武术进军奥运会的终极目标。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