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武术传播变迁(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3 16:0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沈小乐
分享到:

 

  对于武术竞赛规则上的变革,支持者宣称这是促进武术与奥运会接轨的表现,一方面能使爱好者欣赏到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武术套路表演,另一方面能通过推动武术进军奥运会扩大武术的社会影响范围,提高武术运动的社会地位,改变武术在体育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的格局,从而不断推动竞技武术向着“高、能、新、美”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改变也引起了不小的非议,许多圈内人士觉得,为了“适应”差别很大的奥运文化,武术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已经背离了武术的真谛:真正的武术来自于民间,非常社会化,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现在一头扎进竞技体育里,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二、文化自信:推动武术文化的全球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接受着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是外塑形象、内示气质的特有形式,是人体内外和谐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标志。

  武术形神统一、内外兼修的风格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反映。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逐渐生根、生长,在中国儒、释、道等诸家的浸染下,武术文化逐渐具备了“内敛”的价值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以儒家和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超稳定形态,“中庸为本”、“点到为止”、“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武术精神的主旋律。这反映出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顺应自然的价值意识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中庸守常、内向含蓄等文化特质,突出地显现出中国武术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灵魂的涤荡。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结合的东方文化典型之一,它消解了灵魂与肉体的对立,衡量胜利、成功的标志在于竞技之中的精神境界升华,这些都是武术走向世界的根本前提。

  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高度考量,动作、套路等不过是武术的“器”而已,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才是“道”,是武术的精髓,外界真正需要了解、认识的,恰恰也是武术表象中蕴含的“道”,从武术动作、套路的传授、传播逐步升华到文化精髓的传递、弘扬,才真正是武术精神的发扬和传播。为此,在推动竞技武术进军奥运会的同时,国内大批学者更倡导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如果说中国体育文化要想向外输出的话,那中国武术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而言,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说“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国内较早开展武术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郭玉成博士也明确指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还进一步阐述道: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中国武术如今已经进入了“传播传统”的历史最佳时期,在国家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良环境中,中国武术要承接历史责任,传播武术文化。

  从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到自觉对外传播武术文化,显示出中国文化自信程度的全面提升。如前所述,奥运会项目设置的主要标准是西方传统的“物理体育”,东方的柔道、跆拳道为进入奥运会,都比照这些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变革,如果武术为了进入奥运会,一味比照这些规则不断“变脸”,固然能加速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但也会导致武术的“全盘西化”,丢失其文化的根,使“文化武术”沦为单纯的“竞技武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坚持把“文化武术”传播给世界,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武术传播中充分展现文化自觉的行为,当今世界既需要西方的规则明确、竞争意识浓厚等体育文化元素,也需要东方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身心一统等文化内涵,共同丰富人类体育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强身健体,推动人类对自身的构建、发展与完善。武术为人类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出力,既是机遇难得,更是责无旁贷。

  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要求国人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武术文化进行反思、比较、展望,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与已然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如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乃至柔道、跆拳道等相比,武术的独特个性不在于其竞技特色愈发突出,而在于武术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论观赏性和赏心悦目的程度,武术未必能超过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论击打的效率,武术也不一定能超越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等项目,若论评判的精准性,除了直接进行身体对抗的散打,绝大多数武术项目都很难划分成一个个难度系数清晰的动作,供裁判精确评分,单凭竞技特点,武术难以在现有奥运会竞赛项目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但是,若论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则这些奥运会竞赛项目都无法与武术匹敌,它们都未能像武术那样深刻地承载着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而成为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

  在深刻理解武术文化品质的前提下,我国开展武术的全球传播便有了稳固的支撑点,中国不只是希望向世界奉献一批武术项目、特别是外化为竞技动作的南拳、长拳、棍术等,更重要的是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荐给全球,希冀让这些文化品格促进世界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复归。换言之,单纯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将武术运动置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的“他者”地位,按照别人的规则进行自我修正,适应别人的评判标准;而全面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则真正恢复了武术的“主体”地位,通过展示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他人主动认同武术文化,接纳武术文化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前者是文化自卑的表征,后者则真正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建立在高度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武术对外传播,理应主动变革武术融入世界的进程,武术进入奥运会、武术文化的全球传播,都能极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两个目标都应当坚持,但后者的高度更甚,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传播路径也应围绕这个更高的目标而设计,以往我国始终把武术进军奥运会作为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如今似乎有必要调整这个顺序,首先让武术文化在全球生根开花,人们理解了武术文化,更能体会武术运动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以后再推进武术进入奥运会,便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有鉴于此,郭玉成博士曾达观地写道:“我们不要懊悔武术没有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个机会,我们应该庆幸武术有了更长的时间去完善,以在不久的将来贡献给世界一个更加成熟的体育项目。”

  总之,国人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速武术全球化传播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是中华文化对全球文化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如此理念支持下,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调整现有的武术对外传播策略,将武术传播纳入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乃至国家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构的范畴,不仅在各种国际武术交流、体育竞赛等场合宣传武术,传播武术,更要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隆重推介武术,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介绍给外界。在这个层面上,我国政府完全可以考虑将武术传播与孔子学院的设立结合起来,以在海外设立的众多孔子学院为平台,在各孔子学院里持续开展武术文化、武术技巧的传播,通过较长时期的传播,巩固其效果,使海外练习者不仅熟悉武术动作、套路,而且能较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内涵,真正接受武术文化。长此以往,只要中国真正将武术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全球,外界便能够切实领悟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此刻再提武术进入奥运会,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更容易得到各界的支持,即使不说“水到渠成”,其难度也可望大为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6.

  [3]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005(2).

  [4]庹继光、刘海贵.斌术文化“走出去”与进军奥运辨析[J].新闻界,2013(6).

  [5]阮纪正.武术:中国人存在的方式[J].开放时代,1996(3).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7]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