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武术演进过程中原始巫术的影响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24 20: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谭广鑫等
分享到:

 

  摘 要: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止的文化传统,而这种历史悠久,连绵不断的文化形式,保存了太多的文化遗留,主流文化很早便完成了从蒙昧向文明的转变,而未被理性教化的民间社会却从未脱离原始思维,充斥于民间的神话、巫术、神坛祭祀等“迷信”活动,无不显露出这些原始信仰在民间社会的重要地位。武术根植于民间,在充满遗留文化的神秘环境中完成了自身的演进,从神话传说与神灵崇拜、巫术仪式、巫术修炼的角度解析武术,以一种文化遗存的态度来对待武术,将会扩展了解武术的视野。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原始巫术;原始文化;万物有灵

  中图分类号:G852;B9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5-0127-04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它所蕴含的哲学、伦理、艺术、健身等诸多文化形态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单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它完全“是可与西方体育大系统相媲美、相抗礼的东方体育大系统的典型与代表”[1]。中国武术中的内功、套路、传说附会等现象使武术充满神秘,技击、表演、养生、修身等多元功能是中国武术独具的特色,虽具有多方向的价值,但似乎多方向都不能算专长。这种面面俱到,混杂未分的文化现象在文明民族实不多见,但在原始蒙昧文明中却比比皆是。华夏文明在封闭而又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而来,在不受异域文化的干扰下,与上古乃至原始文化一脉相承。与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和精英文化相比,民间文化俨然出现严重的滞后状态,神话、巫术、泛神信仰等成为下层文化的主流部分。这些看似蒙昧的文化遗留,却在民间充当了重要角色,而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的武术无不深受这种遗留文化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原始意象思维

  幼年人类的思维被称为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2]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认为原始人的思维就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他们并没有现代人的抽象思维,而是具体的表象,所有的事物都是神秘“互渗”的相互联系。他们对客观的天地、山川的无知和对梦境、生死、疾病的恐惧,衍生出了人类学家泰勒说的万物有灵的思想。《庄子·天下》所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为自好。……后世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这里的“天下裂”,即“裂”为“百家”,“道术”即为“百家”之原形,而余英时[3]在《中国文化史通释》中认为古代未分的“道术”即古代的“王官之术”,也就是“巫”,“三代的礼乐秩序可能即源于五帝时代,巫则是中心人物。”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整体中处于主导地位,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莫不受到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4]。天人合一与象形类比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思维的体系,它们是一种直观感性的、模糊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原始的“具体直观,整体互渗”思维特点一脉相承,而中国哲学思维突破特点在于自主性,即发现了人本身,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一种不再顺应或崇拜自然和鬼神的被动行为,而是一种理想地与“天”、“神”相“合”的境界,通过抽象化了的具体形象,来解释宇宙万物,而这一切全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理性发展而来,但当这种理性未被普及时,一切又归于原始和神秘。

  2 民间武术信仰的产生

  民间信仰是民间大众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精神困惑所形成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及相应的礼仪制度[5]。民间信仰是原始信仰的遗留,即后来又有增新,但仍离不开原初性[6]。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脱胎于原始神秘互渗“原逻辑”理性升华,但这种理性思维在广大的贫困民间却未能普及,费孝通[7]在《乡土中国》一文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介绍:“中国的乡村社会,是面对面亲密接触的熟悉的社会,是定型的,少变动的社会。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人民没有严格的记取历史经验以帮助生活的必要。在这种社会里‘历史’总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只要依照传统的规矩去做,就会有福。”这种世代不变、自足自给,甚至不需要国家政权干涉的社会形态,正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特点。在这种永恒不变,不需要外界干预的社会中,历史传承下来的原始信仰和原始崇拜成为教化人民,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要方式。

  程大力明确提出“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历代王朝都有禁武的法令,这一原因迫使武术必须在一定的秘密情况下传播。政治腐败、制度瓦解、天灾人祸是武术传播与发展的有力条件。在中国这种封闭的环境内,朝代的更替不可能是外界的激发,而是内部的裂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中国朝代变更的重要标志。一些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包括早期的“黄巾起义”和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等,它们都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宗教团体表现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各种起义团体和组织效法的对象,许多的民间秘密结社和秘密宗教,包括五斗米教、太平教、大乘教、弥勒教、摩尼教等,大多是传统道教的分支或是道教与佛教的融合,且都有叛乱的事实。起义的武术需要和宗教需要,把武术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自宋之始,“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滥觞与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一的思潮,为民间的许多秘密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包括明教、白莲教等。这些秘密宗教打破了以往教派各自发展互不相融的格局,使民间秘密宗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8]。而这一民间宗教发展的历史特点,又与把完整意义上的武术缘起归到宋元之际不谋而合。明清之际是武术走向成熟的关键点,社会动荡、叛乱四起,下层民众纷纷习拳练武,组织结社或投靠秘密宗教,以图安身立命。宗教、结社、武术团体在这一时期相互依存、难舍难分,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末的义和团。虽然早期的义和团溯源于一个名为“梅花拳”的武术组织,但后来的演变过程中明显的带有了宗教性质。它信奉“洪钧老祖”和“骊山老母”。以念咒语、喝符水、“降神附体”和练武术作为获取战斗力的主要方式,通过“请神”或练习一些神秘的武术来抵御洋枪洋炮。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竟然能在广大的北方地区短时期内流传开来,而且“法术失灵”,竟然也没有人怀疑过这些巫术迷信的真实性,可想而知下层民众对这些神灵、巫术的推崇与坚信。而正是这种神秘、荒诞的生存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武术。

  3 武术的原始巫性解读

  3.1 门派拳种源流附会——神话传说与神灵崇拜

  几乎每个有名有姓的拳派或拳种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传说,黄黎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了内家拳的源起“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明史·方伎传》关于张三丰描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鬓如戟寒暑为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从这些资料来看,张三丰明显是一位仙人。少林寺奉达摩为其武术初祖。《易筋经》被誉为天下武学圣典,李靖在《易筋经》序中说到:“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却,乃携只履西归。藏密经两贴: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关于峨眉派拳术起源,有《峨眉道人拳歌》云“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

  许多的拳术门派均奉仙佛为其始祖,而这些传说与附会,无需深入历史考证便可知真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察,这些明显就是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神话信仰的杂合体。神话传说在遥远的上古就已经存在,是人类对自身起源及历史的怪异虚构,华夏民族自古流传着许多的神话传说,包括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荒诞的传奇,却深入每位华夏儿女的心里。神灵崇拜是原始万物有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宗教的前身,在以农业为根本,以血缘宗法制为社会结构的中华民族,演化成祖先崇拜。而在混沌未开的民间社会,这些神话与崇拜却在武术中表现出来。

  武术历史考据研究从唐豪先生算起将近百年,几乎所有的门派源流均有附会嫌疑,但考据后的事实却并不被各门派接受,神话传说依然在各自的门徒中广泛流传,且津津乐道。传说与附会已在各自的武术群体中根深蒂固,甚至已经成为他们自觉传承的信仰,是维系每一宗派的精神纽带。就像华夏民族的传说一样,深受各自群体的尊重。正如程大力[9]所言“武术史家唐豪刨人家祖坟”,盲目的斥责与不尊重,只会被“报之以老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