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演进过程中原始巫术的影响(2)
3.2 武术套路——巫术仪式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独具的特点,无论是在竞技武术,或是传统武术中都倍受推崇。程大力认为武术套路源于原始模仿巫术,这一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拳法的评价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氏仅看到了拳法套路的外在表现,而没有看到意识思维在套路中的重要性。民间拳师教授武术时,要求弟子每一动作都要重复练习,直到做“像”为止,这个像并不是要求每个人规格都要一样,而是像真真切切的是在打架,这种要求必须要习武者眼前必须臆想到一个敌人,就像拳彦所说“习武时眼前无人似有人,打架时眼前有人似无人”。这种臆想战斗对实际打斗可能并没有太多提高,但从中获取的精神享受和内在满足感却是拳师们用一生在孤独中追求武术的动力,许多拳师甚至一生都没打过架,但无数次的重复练习坚定了他们对武术的信仰。武术套路的这种臆想搏杀,重复练习,以达到精神满足的行为,与一些巫术和宗教仪式具有相通之处。
驱傩术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在古代,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都视其为祈福祭祀的重要仪式,从古代书籍中我们能窥探到驱傩术的大致形式。《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驱傩术要具备两种特征,一方面要有“鬼疫”的思维观念,然后“击四隅”,这与武术的臆想搏杀并无两样。道士驱鬼,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辞,凭空击刺,一连几个来回,这也是驱鬼巫术的形式,与武术套路何其的相像。泰勒[10]696-697在《原始文化》中记载了佛教的机械性、惯例性的崇拜仪式:“由108颗珠子构成的念珠至今还是由数出神圣公式的佛教徒的手指一个一个地摸数;这种公式的反复在任何虔信宗教的生活中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西藏地区佛教徒的祈祷转经筒,它的每一回转动都与塞满它的经卷上写的格言的朗读相符合,这些滚筒重复着千百万次的经文,佛教认为,似乎这些格言的重复就获得了功德。”重复的礼仪敬拜是宗教信徒不可缺少的仪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与神灵相沟通,而这同时也解释了武术套路程式化存在的意义,在重复崇拜仪式中获得“功德”,在重复的套路练习中获得满足,坚定对武术的追求与信仰。
3.3 武术内功——巫术修炼
武术内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名的拳派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功体系,武术内功的主要内容就是气功,程大力[11]认为“武术内功,终于在明清时期的秘密宗教结社组织的即习气功、又练武术的徒众们手中完成。”气功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黄帝内经》记载:“黄帝问曰:余问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其中的“移精变气”便是早期的气功,后被道教吸收,成为追求长生的主要手段。气功的本质主要是对“气”的锻炼,由内壮达到外壮的效果。历代学者对气的解释不一,而其中医家、道家其解释最为突出。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极精微的物质,与精共同构成人体最根本一对阴阳范畴,精为能源,气则为动力。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庄子·知北游》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如果从中国传统哲学“象形类比”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气”的起源的话,它明显就是古人对客观“气”的现象的观察与升华。如《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现象,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12]原始社会中“气”被当作与生命、灵魂相等的一个概念。人类学家泰勒[10]254-255认为:“呼吸的停止跟生命的停止是如此紧密一致,以致人们很自然地习惯于把呼吸跟生命或灵魂看作是一个东西。”在《原始文化》中也记载了许多原始民族对“气”和“呼吸”的认识,比如尼加拉瓜土著人认为人死了不是心向上升起,而是那个使人活着的东西,也就是口中出来的呼吸气息。蒂罗尔的农民,至今还相信,好人的灵魂在人死的时候将作为白云从口中出来。
如果从灵魂迁移论来解释气功,似乎更能让人明白这种神秘的修炼方法。灵魂迁徙说是万物有灵观的衍生概念,原始人类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这种灵魂能够独立存在或者能够移入人、动物和物质对象的体内。当然这些方法只有巫师才能做到,驱鬼、招魂、降魂附体等都属于灵魂迁移的现象。气功被认为是一种追求长生或获取超自然能力的一种修炼方法,其练习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采和练。采为获“气”或取能量的主要方法,包括简单的吐纳到复杂的通过臆想对天地万物以致人的精气的采集,其目的在于汲取比自己强大或者所需的某些物质。练则是让采来的能量通达全身,更好的融入身体。而这里“采”和“练”与灵魂迁移的“驱”和“定居”并无两样,气功里采集天气万物之灵气就是“驱”这些事物的“灵魂”进入到自己体内,练气则是把采来的“灵魂”更好定居在自己的身体里。道教炼丹所选用的三黄五石,就是推崇这些物质亘古不变的特性,臆想把它的长久生命力寄居在自己体内,已达到长生不老。这种从原始传承下来的巫术方法,被古代神仙家、方术、道士所继承,后被武术所吸纳。
4 以一种文化遗存的态度看待武术
文化遗存是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文化稳定性的一种表现。华夏文明自上古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主流文化从原始蒙昧文化中理性分化而来,并成为领导华夏民族成为东方大国的主导力量。而未被理性化的原始文化一直存在于亘古不变的民间,在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一直保留。
武术是民间文化的产物,也是原始混沌文化遗留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甚至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武术所具有的原始信仰特点:武师如同最早的祭祀者或是巫师,他们的话语神圣而不可侵犯,他们的能力是弟子们不知的,也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构想了自己门派武术的神话传说,他们的武术从仙佛而来,也只有他们能达到那种境界,无数次的练习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超然和内在的满足与安静。无数的门徒跟随他们,有的是对武术信仰无限的追求,有的或许纯粹是为了生存需要,但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他们都实现各自的希望。与其说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儒家、道家、医家、阴阳家等这些主流文化相结合,不如说武术在民间自出世时,身体里就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祖先的血液,而这所有一切的结合,都是内在潜力的展现。把武术斥责为“糟粕”或“迷信”,是完全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理性的学者应该看到武术的所有部分正是传统文化思维下的一种合乎规律的产物。未分化的文化形态我们完全可以顺其规律,进行合理的改造,但必须立足于固有文化的本质,本质改变后的活动形式,只属于舞蹈和体育,而并非武术。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保护固有的武术形态,是对这一仅有文化遗存最起码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本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 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7.
[2]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M]. 丁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
[3] 余英时. 中国文化史通释[M]. 北京:三联书店,2012:8-9.
[4] 张岱年. 文化与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1.
[5] 贾艳红. 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02.
[6] 王见川,皮庆生. 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
[7]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
[8] 濮文起. 秘密教门[[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74.
[9] 程大力. 套路武术 中国舞蹈——论竞技套路来自何方去向何方[J]. 体育学刊,2013,20(1):6-13.
[10]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 程大力. 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26.
[12]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