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活动的历史作用及启示
摘 要:中国教会大学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发展,成为同时期其他学校模仿学习的典范。尽管中国教会大学只在大陆存在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精神、发展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加强体育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中国旧思想的转变,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当今的大学体育要以史为鉴,从教会大学中汲取经验,把中国的未来与体育锻炼联系起来,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向往变为锻炼身体的动力;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作用,提高执行力;重视学生的身体状况,把卫生教育与体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体育的德育功能,注重体育的陶冶情操作用。
关 键 词:体育史;教会大学;大学体育;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B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5-0017-04
中国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西方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1]1。因此,把中国教会大学这一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国立大学体育活动进行比较,概括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大力发展体育活动的原因和历史作用,同时秉持古为今用的观点,发掘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活动,对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体育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借鉴中国教会大学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当今大学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活动概况
1.1 较为完备的体育活动条件
中国教会大学较为完备的体育活动条件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硬件设施、专业的教师指导和多元化的经费来源3个方面。
在硬件设施上,所有的教会大学都有运动设施,而且种类较为丰富。以体育馆为例,16所教会大学中近一半的学校专门建了体育馆,这在20世纪初的国立大学中是不常见的,其中燕京大学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建立的华纳体育馆和鲍氏体育馆,甚至是当时全中国最好的体育馆。此外,由于“借医传教”的原因,许多教会大学都设有医院,通过先进的西医技术不仅可以处理体育活动中的运动伤害,而且可以根据学生体检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在体育师资方面,由于中国当时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训练学校,所以教会大学的体育教师起初以兼职为主,后来通过进修以及聘用专业教师等方法,教会大学的体育教师逐渐成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圣约翰大学的教师们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但是校长卜舫济还是认为学校迫切需要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于是中国教会第1位主教的儿子沈嗣良在毕业后留校任体育教师,并被送往美国专修体育[2]92。又如,燕京大学体育主任黄国安,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专门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了体育博士学位,还有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系主任张汇兰,她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女博士”和“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荣誉奖’”的中国女教师[3]。正是经过这些体育教师的不断努力,使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教师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成熟。
在体育经费的来源上,主要有学校财政、社会捐赠、教会资助3种形式。教会大学的体育教育理念来源于西方的大学体育教育,这些教育者们十分重视师生的体育活动,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预算专门用于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开支,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学校财政支持。体育活动经费的第2个来源就是以社会慈善者和校友为主的社会捐赠,如华纳捐赠3 500元用于燕京大学建设体育馆[4]96以及1908年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捐赠5 000元用于母校修建体育场[1]175。最后就是作为教会大学指导机构的差会组织直接拨付经费用于学校的体育活动,例如基督教女青年会从1926—1930年每年向金陵女子大学拨付5 000美元专门作为体育教育的经费[5]。
1.2 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中国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窗口,把大量的西方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活动中来,不仅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运动风气,而且开展了校际间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体育交流和竞技。
从体育课程设置上划分,中国教会大学可以分为立案前和立案后两个时期。立案前的中国教会大学主要是仿照西方大学的体育课程,在活动类型上完全自主决定。受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中国教会大学陆续向国民政府立案,归于国家教育管理范围内,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需服从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除军训外的其他国家规定体育课程都没能保证实施,因此在活动类型上主要还是由学校自主决定。
从具体活动类型上讲,中国教会大学的体育项目以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中国教会大学最先引进校园的是足球、网球、篮球和排球,这也是最受师生欢迎的运动项目。中国教会大学在其他运动项目的引进上也是很广泛的,单以燕京大学为例,除了上述4种球类外,还引进“曲棍球、冰球、场地球、越野跑、自行车、划船、游泳、滑冰、掷环、羽毛球、乒乓球、手球、骑马、钓鱼、高尔夫、射箭、拔河、武术、拳击、体操、舞蹈、棒球”[4]215等。此外,中国教会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明显特征就是重视开展适合女生的活动项目。1899年,圣约翰大学顾斐德[6]在受邀参加基督教中国教育会第3次“三年会议”时明确指出由于中国女学生的健康问题很突出,所以在发展智力的时候也要发展身体,而“柔软的体操是最合适的,如果再加上音乐就再好不过了。”中国教会大学为女生开展体操课程之外,在课余活动中还引进了民间舞蹈、太极、国术、划船等竞争性相对较小的项目。
在组织形式上,中国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校际和社会3种。中国教会大学不仅利用“体育节”、“运动会”等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而且还十分重视校际间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体育运动交流。首先,从学校内部讲,教会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运动会,主要出现在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租界城市,如圣约翰大学于1890年开办的田径运动会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大学运动会之一[7]。其次,校际间的运动会在前期主要局限于同一地区或教派的教会大学间,尤其是以圣约翰大学为代表的上海地区教会高校,如1904年举办的教会大学联合田径运动会。发展到后期,以中国教会大学为主体举办的运动会,不仅包括其他地区的教会大学,而且许多国立大学也参与进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最后,中国教会大学还积极参与社会性的体育运动事业,通过参加或承办各项社会体育赛事,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之江大学于1931年5月承办了全国运动会,吸引了包括蒋介石、何应钦等要员在内的一大批观众。
1.3 一以贯之的体育生活
中国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不是临时的,也不是一段时间的,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通过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从学生入学起就以强制的方式施加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圣约翰大学规定学生每周一、三、五做军体操,每周日早上07:15做15 min哑铃操;燕京大学规定女生从大一到大三每周必须上两个小时的体育课,大一每周还要多上一个小时的卫生课。男生大一时和女生一样,每周需要上两个小时的体育课,大二和大三的男生则按照教育部规定军训。除学校日常的强制体育活动外,教会大学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运动生活,支持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组建学生社团,并率先在学校举办体育节等主题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