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武术博物馆资源课程开发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30 16:5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先萍
分享到:

 

  【摘要】随着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认识的强化与深入,馆校结合越来越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拓展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国武术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其丰富的实物资源,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以及独特的互动体验方式是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鉴于学生认知特点与学校武术教育现状,本研究拟以“3阶段+3层次+2群体”模式进行中国武术博物馆资源课程开发,以期强化教育功能,加快学生素质发展。

  【关键词】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教育;第二课堂

  1研究背景

  2001年课程改革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宗旨,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1〕,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但现实是一方面课改十年来缺少课程资源仍是最突出的问题〔3〕,素质教育成了没有丰富课程资源的“无米之炊”或“少米之炊”;另一方面是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19世纪末美国博物馆专家古德(G BGoode)曾言道:“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自从有了公立博物馆,教育就一直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实现教育功能现已成为博物馆生存法则与评价机制的重要问题,现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都已成为实施教育的第二课堂(郑奕,2012)。可见,馆校结合越来越成为我国拓展素质教育的路径。中国武术博物馆作为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科技的科普互动平台是学生科学认识武术、亲身体验武术的教育资源,开馆以来接待的游客也主要为青少年学生。那么,如何将中国武术博物馆建成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系统,成为中国武术博物馆进一步强化教育功能的突破口。

  2博物馆社会服务与课程资源

  “为社会与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界内外的共识,例如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人力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教育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有效学习,实现特定课程目标的过程。

  21博物馆社会服务与教育功能

  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这样界定博物馆的意义,“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其教育功能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17 世纪 80 年代,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虽然还没有藏品的分类与说明,但它开启了近代博物馆事业。19世纪中叶,博物馆开始有目的有组织的陈列藏品,有计划地影响观众,如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1852年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按史前、罗马和德国时代组织陈列等。1880 年美国博物馆学家古德“配合标签的内容展示法”奠定了近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与教育形式〔4〕。20 世纪80年代出现动态、关联的主题展示法,科技的进步使触摸展示、动态展示、互动展示等成为可能,观众的参与更加激发了自主思考,教育目的也得到强化与凸显〔5〕。在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已成为儿童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教育也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6〕。为此,台湾学者刘婉珍指出“馆校合作成为二十一世纪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7〕。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8〕,其举办公众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不仅成为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评价博物馆经营绩效的关键指标,而且随着馆校结合进程,也形成一些学习策略与措施,如博物馆“学习单”成为馆校结合的学习工具,也服务了学生由被动受教育向主动学习的转变〔9〕。

  我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是一个不断被强化的过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博物馆等各类文化场所要为学校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成为指导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博物馆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提出,社会各界要关注、关心、关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支持联合国“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鼓励青少年为“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可见,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性非程序性教育资源开发与拓展,是我国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新途径。

  22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教育关系

  博物馆课程资源,是指博物馆能与学校教育发生联系,直接成为教学内容的素材或支持课程目标达成的各种条件。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总体表现为“设有互动、多样化的教育菜单,注重全过程的营销教育项目,强调多元化的教育合作模式”三个特点〔10〕。美国馆校不仅形成了有效的对接〔11〕,而且诞生了馆校合作产物的博物馆学校,并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形成教育特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发挥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优势,以教学方式创新为导向课程设置灵活,以交流渠道顺畅为目标形成开放的管理架构”等特点一直走在当今美国教育改革的前沿〔12〕。总体而言,国外博物馆按照编制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要素将课程资源研究分为四个领域,即课程目标资源、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资源、组织学习经验(教学方法)资源和制定评价计划资源〔13〕。

  我国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始于 2001 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将课程资源视作课程改革的基础,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另一方面将课程资源开发视为转变学习方式的契机,认为开发课程资源可让教学“活”起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博物馆需探讨面向学校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管理方法与方式〔15〕,在实践中许多博物馆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吸引观众到馆参观,初步形成主动的多元化教育服务模式〔16〕,并在素质教

  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资源与开发设计

  中国武术博物馆是国内外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有藏品数千余件,其结合文献、图片资料及多媒体演示手段,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武术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丰富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良好的教育首先显示为课程资源的丰富,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17〕。开发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资源,既是拓展自身教育功能的需要,也是促进武术教育的需要。“学生喜欢武术课”已成为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代名词〔18〕,究其原因可归结为认识和实践两类问题。例如,其以套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忽视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以训代教”的教学方式挫败了青少年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未能形成“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对武术的热情交给了武打小说、武打片、动漫游戏,让位给了跆拳道等外来武术〔19〕。可见,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针对学校武术教育现状,以符合和支持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为基本前提,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及体验为主线,服务于提高学生武术情景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说来,学生观众完整而有效的文化体验,才能真正达成博物馆教育目标〔20〕,要根据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前、中、后三阶段〔21〕,结合小学、中学、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三层次,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进行中国武术博物馆课程资源一体化模式的设计与开发。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