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八月之杯》鉴赏(2)
二
在结构上,该诗由三个诗段组成。第一诗段由"八月逝去"写起,写的是秋景,抒发的是独特的内心感受;第二诗段一面揭示"八月之杯"所蕴含的"痛苦哲理",一面追问天上的"云朵";第三诗段写"我"对着"空杯子"发出灵魂的叫喊。三个诗段之间呈递进关系,情感强度逐步增加,到诗歌最后,诗人喷薄而出的痛苦之声达到极致。我们将通过逐段分析,解决其阅读难点。
第一诗段因景起兴,借景抒情,拙朴中蕴藏着奇崛。诗人将"情语"埋藏在"景语"之中,细心品读方能体味。"八月"是时间,同时也是"事件"。"八月逝去"之后,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幅"秋景":山峦清晰,如被秋雨洗过;秋天的河水平滑起伏。如果说"八月"属时间,"山峦"则属空间。时光或许模糊,空间现实却格外清晰。就情感层面而言,"昔人"已去,不可追回,诗人心中的思绪恰如浩渺的秋水,起伏难平。提及"秋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秋高气爽"几个字,而海子却非要另辟蹊径来表达:"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此刻才见天空",说明此前诗人或许并没有关注天空。那么,诗人是沉浸在爱情中无视天空呢,还是索性把恋人当成了"我的天"?总之,只有在"八月逝去"之后,猛然抬头,诗人才突然发现--"天空高过往日"!"八月"的天空,就这样令敏感的诗人心生惊悚,妙语神出;诗中那看似平凡的词句,品读起来却是拙中藏巧,耐人寻味。
第二诗段写诗人秋日天空下的"痛苦之思"和"形上之问"。空旷寂寥的秋日天空,也促使诗人反思痛苦,追问云朵。海子得出的结论是--"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这一警句堪称《八月之杯》的"诗眼"。一方面,"八月之杯"装满"苦酒","诗人"坐在杯中,必然饱尝痛苦;反过来讲,唯有饱尝痛苦的诗人,才堪称"真正的诗人"!--这不正是海子所要表达的"诗观"吗?
作为诗人的海子,对爱情极为看重,对痛苦极为敏感。1986年11月18日,海子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这是海子一生中仅存的三篇日记中的一篇。海子这篇日记暴露了自己的"情殇情结"和灵魂之痛。海子对痛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非但不回避痛苦,还主张要"沉浸"在痛苦的"酒杯"中。1987年9月17日,在朋友孙理波过生日时,海子精心准备了一首《生日颂》(或《生日祝酒词》),并即席朗诵。《生日颂》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痛苦也是酒精/我们全都沉浸其中/只是分给每个人的酒杯不同//伟大的人装满痛苦的酒杯更大 他们开怀畅饮/开怀畅饮 痛苦的酒 使人沉醉一生的酒"{4}。海子把伟大与痛苦联系起来,把痛苦与酒杯联系起来,他主张要接过"苦杯",开怀畅饮。事实上,海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始终处于痛苦焦灼的状态,他希望靠诗歌解脱自己内心的苦痛,从而救赎自己的灵魂。他为此常常彻夜不眠,用身体的膏油换取那些精灵一般的诗篇,如杜鹃啼血一般。由此看来,海子本人正是那"安坐""八月之杯"的人,是"真正的诗人"。
尽管诗人声称要"安坐"痛苦之杯,而当其灵魂之痛不堪承受之时,"安坐"又谈何容易?痛苦之极的那一刻,海子也曾遥望天空,追问云朵。"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天空代表着"形上",海子仰视云朵并非审美,而是寻找隐藏在云朵后面的"你";当云朵总是"来去不定",仰望者也就难识"庐山真面目"。终于,海子发出"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的绝望叹息。这里读者要注意,云朵后面的"你"究竟指谁?待我们分析过第三诗段之后,读者自会明白。
三
第三诗段是全诗的高潮。在海子的诗歌中,很少有声嘶力竭的叫喊,但在这首《八月之杯》中,海子就是要对着"一只空杯子",发出灵魂的叫喊。"空杯",表明诗人刚刚饮过"苦酒",此刻正在痛苦中煎熬。本诗段接连三次提及"空杯",一次比一次情感浓烈。第一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撕碎诗行的动作;第二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对"空杯"的质问--"可曾听见我的叫喊!"第三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对"父亲"的痛苦倾诉。本诗段诗人给读者设置了若干阅读难点:"父亲"为何会在"一只空杯子内"?"父亲"究竟指的是谁?"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作何解释?有论者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把诗中的"父亲"理解为海子现实生活中的父亲,应该说这是一种"误读"。为何"误读"?其原因之一,在于不了解这首诗的整体构思;其原因之二,在于没有充分注意海子与《圣经》文化的密切关系。
《八月之杯》这一题目,在立意上紧紧围绕着"苦杯"二字,而"苦杯"的出处则与《圣经》中的"客西马尼园"{5}关系尤为密切。客西马尼园是耶稣经常祷告与默想之处。耶稣受难前最后一次进客西马尼园,带着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当门徒走进园子时,他们从未见过他这样忧伤和沉默。他的身体摇摆不定,好像要跌倒似的,他每走一步都感到非常吃力,若没有门徒扶着,有两次他就跌倒在地了。《圣经》用"极其难过,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来说明耶稣当时的痛苦状况。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三次祷告"的情形,《圣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耶稣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就。"……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6}
客西马尼园中的那"杯"就是"苦杯",就是耶稣与"天父"分离之痛。父与子原本为一,因此分离的痛苦撕心裂肺。在客西马尼园,如果耶稣接过上帝的"苦杯",就意味着无罪者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意味着无罪者将献出宝贵的生命。作为神之子的耶稣开始并不情愿,经过三次祷告,最终依照"天父"的旨意,领受了"苦杯",从而完成上帝拯救世人的计划。客西马尼园祷告之后,耶稣被罗马兵丁捉去。在后来的日子里,耶稣先是遭到罗马兵丁戏弄,被迫头戴荆棘冠冕,身穿紫袍,之后被判决鞭刑和钉十字架。接受鞭刑时他被脱去衣服,其双手被绑在头顶的柱子上。耶稣背上显出鲜血淋漓的鞭痕;他脸上血迹斑斑,呈现出极痛苦的样子。海子对《圣经》十分熟悉,对"杯"、"荆冠"、"鞭刑"这些《圣经》典故更是运用自如。经历过黑色"八月",吞下爱情"苦酒"的海子,是否想起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经受心灵煎熬?海子是否在用自己的"失恋之痛"类比耶稣与天父的"分离之痛"?他在诗中三次提及"空杯",是否无意中暗合了耶稣的三次祷告?这些问题于此难做定论,可供读者诸君思考。
《八月之杯》的最后诗句"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寓意深刻。若不是深刻地体会到耶稣所遭受的身心剧痛,诗人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海子本人曾以"诗歌王子"自居,他所遭受的心灵之痛令其与受难的耶稣相提并论,仿佛"我们"被绑在一起,共同遭受鞭子的抽打。"我们"被"绑在一起"抽打,一方面说明海子深知耶稣遭受鞭刑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海子自身所受痛苦之剧烈。遍体鳞伤的耶稣在受难之时,曾声声呼唤"天父";痛苦中撕碎诗行的海子也曾追问天上的"云朵"并呼唤"空杯子"中的"父亲"。了解到海子与《圣经》文化的密切关系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诗中"父亲"为何会在"一只空杯子"里--因为"父亲"也曾饱尝痛苦,他也曾喝光了杯中的"苦酒"。如此看来,《八月之杯》中的"父亲",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称谓,而是指诗人心中的"耶稣"或"天父";同样,第二诗段中躲在"云朵"后面的"你",也当指天上的"父亲"--"神秘的上帝"。{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