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孤独者》新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3 09:3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关峰
分享到:

 

  周作人曾指出,魏连殳的性格"多少也有点与范爱农相像"{3}。当然,鲁迅极为熟悉辛亥革命前后的生活,诸如《药》《头发的故事》等简直就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记录,连魏连殳信中所说愿意他活几天的已被敌人诱杀的朋友,也总不出王金发、徐锡麟、秋瑾等人的影子。革命者的孤独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的隔膜。魏连殳的游学使他完全与他出身的山乡隔绝开来,作为思想者和启蒙者,他"异样"的言行意在引导大众的解放,但却没能引起共鸣,反倒让他们多有不便,故被他们嘲笑和仇视也就在所难免。其二,同行者的寥寥。如果说"没有家小"还只是无足轻重的孤独的话,那么先后发生的同行者的减少甚至消失则是魏连殳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那些喜读《沉沦》的青年的丑态原是"我"善意的暗讽,他们"懒散而骄傲"、"唉声叹气"、"皱着眉头吸烟",活生生一副"才子佳人"的"颓废"、"帮闲"的模样,在主人落魄失意后他们必定走散。真正的同道不仅难觅,还难以逃脱黑暗社会的网罗。第三,反动势力的迫害。在大大小小的围剿和打击面前,魏连殳的防线和阵地终于坚守不住,他那要"活下去"的想法,"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的意志也许可以说是一种韧性战斗的精神,但事实上毕竟落入了传统和社会的彀中。挣扎过后即是妥协,就像祖母丧葬上的"全都照旧"的投降一样,魏连殳自觉不自觉地陷进了相互冲突的泥淖之中,他自诩"胜利",实际上却在做俘虏,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孤独者。

  魏连殳的孤独不外乎是鲁迅自己心头驱除不尽的困惑和痛楚的反映。《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在甩门出走的一刹那既表明了个性解放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昭示着日常生活战场的开始。同样,《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大胆争取的"权利"也在与日常生活的遭遇战中败下阵来,最终结果十分凄惨。为此,病中的鲁迅曾慨叹"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4}。客观地讲,魏连殳说的"我还得活几天"并没有错,错的是他此后选择的道路。鲁迅坦言,倘遇歧路,他会"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而遇"穷途"时,则"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5},但魏连殳却不同,既非《故乡》式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达观,也不是《伤逝》中涓生"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的策励,他心中只横着一个信条:"灭亡是不愿意的",不过,他也感到自己"不配活下去",在他看来别人也不配。朋友被敌人诱杀了,他欣幸"再没有谁痛心",然而一个人更容易失了目标,他转而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像《在酒楼上》"绕了一点小圈子"的吕纬甫那样,魏连殳也没能在革命和精神的新路上看到希望,而是停顿下来,并且重新又加入到了正在走着老路的、挨挤的大众中。

  魏连殳本应成为革命大潮的弄潮儿,最后却落了个惨淡的收场。鲁迅借此提醒革命者必须坚定、勇敢地前行,而不能像"都可以的"、"我还得活几天"的魏连殳那样,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孤独者。鲁迅从来不对革命抱有浪漫蒂克的幻想,深知它污秽与血的道理,甚至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革命文学的第一步,必须拿我来开刀,我也敢于咬着牙关忍受。杀不掉,我就退进野草里,自己舐尽了伤口的血痕,决不烦别人傅药。"{6}魏连殳的过错就在于他缺乏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气魄和勇于面对孤独的气度,而是彷徨于新旧之间,非但没有"这样的战士"的"举起了投枪"的清醒和韧性,也没有"过客"的对于"前面的声音"的虔诚和憧憬。当魏连殳谈及"新的宾客,新的馈赠……"的时候,他已经跌入了"无物之阵",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这位孤独者就更加孤独了。

  像是阿尔志跋绥夫笔下的工人绥惠略夫,孤独者魏连殳同样"偷活在追蹑里"{7},但他并没有绥惠略夫"尼采式的强者的色采"{8},故而,在革命不断高涨的年代里,《孤独者》也被有些青年判定为"不是一篇吹着前进的号声的小说"{9},不过,作为反衬,篇末的"轻松"、"坦然"却凸显了孤独的潜力和希望,已是这些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了。

  {1}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1918年6月15日)。

  {2}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3}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孙郁、黄乔生主编:《回望鲁迅丛书:书里人生--兄弟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4}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5}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6} 鲁迅:《答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陈漱渝、肖振鸣 主编:《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1933)》,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7}{8} 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刘运峰编:《鲁迅序跋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第215页。

  {9} 向培良:《论〈孤独者〉》,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