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太和易体”及其对佛教本体的取代(2)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 〔1 〕 (P8 )太和之道贯通虚实,然而虚实并不是本体和现象的区别。本体和现象的区分意味着本体是与现象截然不同的形上存在,是绝对者。张载指出"虚空即气",即是使人避免将虚空与气划分为形上与形下的存在。"虚空即气",虚空就是气,虚空是气无形而有象的一种状态。因此,有无、隐显通一无二。张载将有无、太虚和气彻底打通,打通太和即是"兼体"虚实。"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 〔1 〕 (P65-66 )太和兼体虚实,不偏执于任何一面;一旦有所偏滞,太和即沦为有限的物的存在。它推行于虚实之间,称其为"道";虚实间感应变化不测,称其为"神";虚实间生生不已变化周流,称其为"易"。张载用"道"、"神"、"易"对太和易体这一本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诠释。
三、"太和易体"对佛教本体的取代
以上我们对张载太极易体的本体论进行了大致的说明,它具有三个根本的属性,即"道"、"神"、"易"。这三个属性在根本上对佛教的思想进行了否定。
张载对佛教发本要归的总结是:"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佛教以太虚为本,而不通昼夜、阴阳之道,这是张载对佛教的根本批评。在另一则材料里,张载认为佛教"往而不返":"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1 〕 (P3 ) "往而不返"即是对佛教直入太虚,不能兼体气的批评。张载"太和易体"是兼体虚实、推行周流于虚实间的道。因此,它不偏滞于虚实的任何一方。在张载看来,佛教以虚为本,是偏滞于虚的一面,割裂了虚实间生生不已的感应转化,使道堕落为有所滞碍的物。佛教以太虚为本,是因为它"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阴阳有无虚实本通为一物,佛教拆分了这一组相对的象,将其中虚无的一方绝对化,当作世界的本根。"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然则有无皆性也,是岂无对?庄、老、浮屠为此说久矣,果畅真理乎?" 〔1 〕 (P63 ) "有无皆性"是因为有无通为一物,二者的关系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1 〕 (P10 )二者的仇和关系即形成了太和这一生生不已感化流行之道;反过来说,太和之道即是二者通而为一的存在显现。
佛教既然不能兼体阴阳,而以虚为本体,那么佛教必然以现象世界--即有形之气形成的世界--为幻化。"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现象世界对佛教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照张载的理解,太虚与物之间是完全分离的,"形自形,性自性",佛教的真实世界是与现象世界无关的世界,因此现象世界是虚假的世界。张载同样意识到了现象世界的流动不居,现象之物不具有绝对的价值,它终归是要消失在太和易体不息的流转之中--这与佛教洞察现象界的缘起生灭无常是相似的。然而,在这一视野之上,张载仍然要肯定现象世界。因此,提揭出"神"的存在对张载的哲学体系是极为关键的。"神"作为气内在的根本性质,是价值与意义的形上基础。"神"是气的相感之性,是气之间通达感应最终合一变化的内在原因。因此,物亦即现象界虽然不能永恒存在,然而恰恰也正是因为它不能永恒存在才具有了价值,因为,物之所以不能永恒存在,就是同时构成它的太虚和有形之气感应变化的结果,物在太和易体的流转之中,感应顺应它的变化,就是它的意义所在。正如佛家顿悟,现象界生灭无常,而这正是神的感应作用的体现。如果某物,不能感应顺遂阴阳之变化,在张载看来,它反而是滞塞不通的,"神"的相感作用即因之受到了遮蔽。由此,正是在"神"的意义上,张载基于儒家立场,为现实世界之存在重赋意义,并因此申述儒家明物究理的必要性。而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正是它不明气的相感之性,将物看作死物:"释氏以感为幻妄,又有憧憧思以求朋者,皆不足道也。" 〔1 〕 (P126 )所谓"憧憧思以求朋者"是思之有意以求感的意思,"感非有意,咸三思以求朋,此则不足道" 〔1 〕 (P126 ),即"感"是气的内在不容己的性质,它在与他者的接触中,自然不已地相感相应相仇相和。佛教以"感"为幻妄,故无法做到为流转不息之物安立价值,只得将现象完全当作幻化梦境世界,张载即以此批评佛教"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
佛教既然不知气的相感之性,不知一阴一阳之道,则佛教的世界必然是虚空静体,它正和佛教理解的现象界的幻化无常相对。而在张载太和易体的本体观中,本体是极动的易体,在阴阳感应的世界里,本体必然呈现为生生不已的动态,它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在贯通和变化之中实现的。处于这极动易体中的人与物,通过感应顺遂无穷之变成就自身的价值:"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此直可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1 〕 (P16 )因此,充盈天地间的就只是这贯通一阴一阳的太和易体,人与物都裹挟在太和易体的大化流行中,而唯有圣人能以其德配天地,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从而做到参天地而化育;由于一般人的气质之性都会对天命之性形成遮蔽,因此不能感应阴阳变化达到无不通的境界而必然有所滞固。总之,太和易体以感应与极动作为其存在形式,亦同时作为价值根源。而这正是张载对《易经》中"一阴一阳之为道"的阐释。
应当说,正是佛教思想的兴起,使得虚实问题成为张载思想视野中急迫而危险的问题。在张载看来,佛教的幻妄其症结正在于"直语太虚","往而不反"。张载对《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通乎昼夜之道"等思想的吸收,将虚实问题容纳在"易"的阴阳结构里,形成了自己"通贯"阴阳、兼体虚实的太和易体。太和易体"道"、"神"、"易"的内在特征在根本上提出了对佛教的否定。正如张载所言,"道一而已,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张载坚定地站在儒家的立场,根据太和易体排斥佛教思想。
然而另一方面,张载在《正蒙》中所论及的佛教思想是十分笼统的。他没有深入到佛理中般若中观、双非的思想,以及华严理事无碍、六相圆融的思想。张载似乎更着力于对佛教虚实观的批判。因此,尽管张载在后世儒家看来,是批佛最力的北宋儒者;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张载对佛理中蕴含着的精深思想也无意过问。他建立的太和易体,可以说是在佛教以太虚为本体、以万象为空的思想刺激下,反归六经,最终在"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思想基础上回应了佛教的挑战。然而,我们在周敦颐、二程、朱熹身上看到的太极易体却充分地吸收了华严义和中观义,因此,他们所成就的体系是援佛入儒思想融合后的结果。相比之下,张载似乎因为排佛过严,丧失了这一思想融合的历史契机。
参考文献:
〔1〕〔宋〕张载集〔O〕.北京:中华书局,200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