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乐之音 曲之语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04 13:4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杜梦甦
分享到:

 

 
 
  黄虎威教授去年就荣升为"80"后了,但他对音乐的那份挚爱恍若十八,执着而浓烈。行走田野之后,他用五线谱画出了《巴蜀之画》、《阳光灿烂照天山》、《赛里木湖抒情曲》、《嘉陵江幻想曲》、《峨眉山月歌》等锦绣山河:漫步书林之间,他用方块字解读他乡乐语:《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等。耕耘杏坛之上,业精于勤而桃李芬芳。
 
  情定和声
 
  杜梦甦(以下简称"杜"):黄老师,您好!2011年8月12日,高为杰教授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写道:"黄虎威老师……送我他新近出版的和声习题解答。这部耗费他二十来年的著作,可不只是一般的教辅资料,而是一部真正的学术巨著。黄先生是通晓传统和声精义的硕果仅存者之一。这样的学者往后也许稀缺。"随后,樊祖荫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表示:"据我所知,高为杰教授很少对作曲技术理论著作发表公开评论,而此次在自己的微博上对黄虎威教授及其和声学新著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恐不仅仅因为黄教授是他的老师,而实在是这部新著的学术质量和作者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高教授之故。我对高教授的评价深表赞同。"。两位大师分别对您的这本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声"是您事业的一个典型符号,您什么时候开始与和声有交情的?
 
  黄虎威(以下简称"黄"):我和传统和声已有六十多年的交道了。我小时候就喜欢听父亲在风琴上弹极简单的和声。在成都树德中学读高中时,在合唱队里唱过李惟宁的《玉门出塞》等混声四部合唱曲,那美妙的和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49年秋天我在四川大学森林系读书时,对音乐更加痴迷,去春熙路买来吴梦非的《和声学大纲》,自己看书做习题,几个月后,已能背诵半本书。
 
  杜:和声是您这么多年的"老伴"。在教学中,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黄:我的职业是教师,一直教和声和作曲。为了教学,也由于个人兴趣和爱好,我必须不断地挤时间写作品,运用和声,积累经验。只有这样,点评、批改学生作业时,谈的意见才能中肯和有说服力。
 
  杜:人民音乐出版社在1978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了您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和《转调法》。这两本书多次重印,社会影响相当好。那么你为什么还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写这套和声《习题解答》?
 
  黄:《习题解答》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约我写的。1991年接受稿约,2007年第三次交稿后,还不断修改,直到2011年才出版,算起来经历了21个年头。之所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写,是想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
 
  杜:在音乐创作中,您怎么看待和声?
 
  黄:在我的音乐创作中,一直有个理想,当然也是不少中国作曲家的理想,那就是把传统和声与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旋律的运用,那种单旋律的美妙不可言,旋律发展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声是外来的,它必然与原来的音乐语言、音乐结构相符合,在乐句、乐段和各种曲式中都表现出了非常典型的特点。那么,如何把这个舶来品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结合,这一点必须靠作曲者去学习和摸索,去把传统和声搞懂。实际上,探索传统和声与民族音乐语言结合一直是我国几代作曲家们奋斗的目标。
 
  传统和声技法与民族音乐语言的结合不应是水与油的关系,永远合不到一起,而应是水和乳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真的把传统和声搞懂了。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我们不知道功能体系和声。我最早自学的是吴梦非的《和声学大纲》;读西南音专时,徐杰老师教我们的是美国该丘斯(PercyGoetschius)的和声。这些教材都是很好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能运用,但不知道功能体系。直到1956-1957年俄罗斯功能体系和声传到中国。当然,功能体系并不是俄罗斯首创,而是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拉莫、里曼的和声理论,最后形成的和声体系。当时,苏联作曲专家古洛夫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办"和声教学研究班";同时,斯波索宾等的《和声学教程》中译本出版,国内就开始吸收这个体系。我此前已有一定的和声基础,所以再在古洛夫班上学功能体系和声,就对和声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杜:您是怎样理解功能体系和声的?
 
  黄:我认为功能体系和声深刻地揭示了调性和声的本质。这个很重要。它讲清了每个和弦所处的典型环境,讲清了和声进行的基本规律和逻辑,和弦该从何处来,该向何处去,以及声部进行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等等。这些当然都与曲式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无论从作曲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功能体系和声都是最好的,至少是最好的理论体系之一。
 
  杜: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际运用这个体系的?
 
  黄:从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回来后,我就开始教这个体系,同时在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运用。我在《音乐创作》1958年2期发表的钢琴曲《序曲》就是我第一首功能和声与民族音调结合的作品,但不够成熟,我并不满意。1958年写的《巴蜀之画》也是功能体系和声与民族音调结合的作品。
 
  杜:《巴蜀之画》已载入多本中国音乐史书和多本音乐词典。
 
  黄:是的。《巴蜀之画》以后,我的创作就一直沿着这条路走过来,只是手法更加多样化,并且逐渐走向近现代和声而已。我在创作的时候,功能那种感觉始终都在心里边,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潜意识了。作曲家、音乐学家俞抒教授几年前曾经对我说:"功能体系和声好比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树干,其他的都是枝叶"。我非常赞同他这句话,很精辟,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是这样看的。只要把这棵大树的树干搞懂了,世界上任何地区任何风格的音乐的和声问题都会有办法处理。在我的学生中,凡是已在一定程度上熟练掌握功能体系和声的,在上作曲课时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会运用。所以传统和声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要在不断的写作中去磨练。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