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二胡音乐四论
刘文金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音乐界有重要贡献的一位作曲家,特别是在民族器乐领域,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对此,以往曾有大量评论。本文仅就刘文金二胡音乐的历史地位、叙事方式、音乐风格和审美追求等四个方面再作讨论,希望我们对身边的这位优秀作曲家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有不当谬误处,敬请指正。
一、不断超越
艺术创作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有"新意",要耳目一新。什么是"新"?我的看法就是"与众不同"。既与自己以往的作品不同,也与别人不同,同时又要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但这个"新意",不意味着"怪",不意味着"奇",而是要得到听众的认可,只有听众长期喜欢、百听不厌,才算实现了创作的真正目标。目标的实现,也就证明了作品的某种历史超越。
刘文金的两首处女作《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一经问世就以其"新意"和"与众不同"而称誉乐坛,演奏家越演奏越爱奏,听众越听越爱听,以至于五十多年以后,还在教学、舞台表演中传演着。这是社会长期认可的体现,也是它们已经成为代表二胡艺术的一个时代之声的证明。这两首杰作,首先是刘文金超越了自己,因为他之前没写过二胡作品,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别人(至少在某个方面)。因为他之前的刘天华、阿炳、陆修棠及1950年代大量的风格性二胡作品,同样是有新意,与众不同,被人们赞美,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没有一首在主题的宏阔、气势的庞大和新的演奏技法的创用上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那样。故,我一向认为它们是二胡百年史上的一次超越一一刘文金对前人作品的超越。
二十余年后。
1982年,刘文金写出了四个乐章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在此之前,二胡领域还没有人写过"长城"题材,更没有人写过二胡协奏曲,且是四个乐章。该作气势宏大,乐思丰满,语汇清新,而又极具中国民族气派。给听众带来未能预料的听觉冲击,加上闵惠芬出色的二度创作,《长城随想》在二胡界引起了巨大而深远的反响。它的成功是刘文金在二胡艺术领域又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我曾著文说:《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是向前人挑战,是超越了前人,这一次是向自己挑战,是超越了自己。有时,超越自己比超越前人还难。而历史证明,他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早已被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认可、肯定了。
《长城随想》之后,刘文金于1990年完成了二胡协奏曲《秋韵》,1994年写了二胡协奏曲《洪湖》,2000年完成无伴奏二胡套曲《如来梦》,2006年完成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它们各具个性,各有风采,受到演奏家们的充分赞誉,并很快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
我们这里要特别讨论2000年完成的《如来梦》(佛教故事八首,又名《种子灯焰》)。作者标出的体裁是"无伴奏二胡套曲",单就曲名与体裁,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二胡作品从来都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百年二胡史上,有过"无伴奏"曲目,但无"无伴奏套曲":有过大量反映社会、历史、人生、民俗内容的曲目,但很少有完全以宗教题材为主题的作品。这已经是这首作品"新"的一个体现。
再看它的结构,总共为八部(首),即地、水、火、风、空、见、识和如来藏。长度是一个小时,只用一件乐器。全套各首标题包括了大干世界和人的生命养成所必备的一切元素,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实有虚,有生命过程,也有理性思考。题材如此独特,内容如此浩博,篇幅如此长大,同样是前无古人,也成为又一个"新"的体现。
另外,《如来梦》"无伴奏套曲"有它的文学母本,即台湾作家愚溪长篇小说名作《袍修罗兰》(《樱珞姑娘的故事》)。如何把一部广泛传阅的文学名著,用一件乐器所具备的音乐语言、技法,重塑于音乐舞台7使之与世俗题材相区别?其难度非同一般。
如我们所知,《如来梦》是二度创作,作曲家在充分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力图用音乐手段揭示原作的主题旨趣。其最大的难题是一方面要把八个各具宗教内涵的主题衍化为八首独立而富有音乐个性的乐曲,同时,还要有整体的连贯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大型套曲。虽然,刘文金此前已经在多首作品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驾驭大篇章音乐的经验,但这一次不是三乐章、四乐章,而是平均七分钟以上长度的八乐章。于是,宗教题材是"一难";篇幅长大是"二难";从头到尾一人演奏,是"三难"。如果不在结构上做好缜密的安排,不在音乐语汇的创新上艰辛探索,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令人怀疑。要么因为首首追求所谓新颖而散落不一,要么因为迁就"统一"而平淡。经验丰富的刘文金避开了音乐创作中的这种思维局限。而是在理解原文学母题上下大功夫。他很清楚,原作对音乐表达有某种限定,但同样也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另外的巨大的表现空间。文学作家标示的地、水、火等有明确的指意性,必须给予尊重,但二度创作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和音乐技巧,更艺术地表达原题旨,这才是他进行这部新创作的最高任务。在这方面,作曲家一方面通过弦种(三种定弦)、音色、音调、速度、节奏等手段赋予每一曲以特殊个性,使它们相对独立。但在音乐的整体布局、内在逻辑方面却力求其内在的关联性。我个人多次听赏之后,认为《如来梦》整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
序奏123终曲
地,是人类文明、文化、社会的出发点,诚如《管子·水地篇》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物也。"乐曲开篇的第一个"粗糙"的低音区长音,给人以暗示,特别具有"地"的那种男性的象征,感人至深。音乐的叙述也就从这儿开始。
《水》、《火》两曲,用以颂扬两位姑娘,人们常说"水火无情",但中国人也同时赋于它们另一种精神个性:"上善若水"、"初阳如火红"。它们一柔一刚,一平静一热烈。其中,《火》曲音调新颖,情绪欢快,造成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
自《风》、《空》起,音乐转为对男性的咏叹,作曲家在这里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气氛,似乎告诉人们虚幻是彻悟的开始,这是第一个展开段。至《见》、《识》两段,则是第二次展开,是对生命过程与生命价值更深刻的思考,所谓见性为美。
终曲《如来藏》是佛门的结极回答:真、善、美乃佛的最高境界,人的最高境界,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应该说,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结构逻辑,从某种意义论是对原作很精致的一种归纳,一种提炼,也是二度创作(作曲)的硕果之一。
基于上述,《如来梦》无论是题材选择,曲体剪裁,篇幅结构,乐思展开,技巧运用等方面,都是近百年来二胡作品的一个"全新的创格"。对刘文金本人来说,同样是又一次自我超越。
这样,从1959年的《豫北叙事曲》,到2000年的《如来梦》,就表现主题而言,他的二胡作品经历了"写社会"-"写历史"-"写宗教"三个阶段:其体裁选择经历了"单乐章"-"协奏曲"-"无伴奏套曲"三种类型,从作品规模上又经历了"短"(10分钟以内)-"中"(2O多分钟)-"长"(60分钟)三级体量。每一时段都具有一种意义的超越:超越前辈--越越自己--超越时代。
二、宏大叙事
叙事学(也有人称为叙述学)是近几十年来文学、史学界掀起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叙述性叙事,即通过对某件事情或某些事情依时间顺序的描写,而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或有意义的文本结构。它可以分成历史性叙事和文学性叙事,它们用的都是语言文字。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谢老师联系QQ:
646779424(普刊)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更多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