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兵魂:陆游蜀中诗之精魂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16 14: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倪海权
分享到: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陆游定格为纯粹的爱国诗人。本文则从梁任公的评价中拈出"兵魂"一语,详尽分析了陆游诗"兵魂"之基本内涵以及"兵魂"在整个陆游诗歌创作中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兵魂"贯穿了陆游诗歌创作的一生,而尤以蜀中诗最为突出,堪称蜀中诗的精魂所系。

  关键词:陆游蜀中诗"兵魂"

  千百年来,陆游一直以乐勇尚武的战士形象留存于后世读者心中。翻阅《剑南诗稿》,往往被其慷慨悲壮的风格、发扬踔厉的气势所感染和征服。梁任公于民族危难之际感叹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饮冰室文集》卷四十五下《读陆放翁集》其一)梁氏所谓的"兵魂"一词的基本涵义指的是一种顽强勇武慷慨豪迈的战斗意志和杀敌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梁氏所评之诗下自注曰:"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国殇"一语,出自屈原的诗题《九歌·国殇》,这首诗描写了惨烈悲壮的环境氛围和激烈异常的战斗场面,展现战士勇武刚强的英雄主义和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清人戴震于其《屈原赋注》中云:"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则"国殇"即指为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之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领域,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对于这种精神的讴歌和赞美屡不绝书。

  在长期的陆游研究中,陆游一直被冠以爱国诗人的桂冠,不少文学史特意辟出专章专节大书特书,甚至影响较大的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也作出了这样的论断:"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1}"整个"、"全部"之类的言词显然带有受特定时代学术环境影响的痕迹而有失偏颇。称陆游为爱国诗人,这本身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如果过度地夸大和无限地延伸,这将偏离事实真相而造成对诗人陆游的极大误读。有鉴于此,本文拈出梁氏评价中"兵魂"一语,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价陆游诗。文章认为,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来说,"兵魂"都要小于爱国情怀;可以说,"兵魂"是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兵魂"来界定陆游的部分诗歌似较爱国情怀更显恰当。

  在陆游的整个创作历程中,兵魂诗是其诗中最有个性最有意义的部分。这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陆游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最需要的时代精神,也是同时代士大夫共有的一种人格精神。时值靖康之变,社稷倾覆,历经国破家亡的南渡士人痛定思痛,呼唤与张扬"兵魂"成为时代主题。这在陈东、胡铨等人的文,吕本中、陈与义等人的诗,岳飞、张元干等人词中均有体现。而陆游则后来者居上,成为当时诗人中表现"兵魂"最为执着最为集中者,堪称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宋末刘辰翁称:"陆放翁诗万首,今日入关,明日出塞,渡河践华,皆如昔人想见狼居胥伊吾北,有志无时,载驰载驱,梦语出狂……英雄冠绝,傲睨风云之意。"(《须溪集》卷六《长沙李氏诗序》)指出陆游终其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歌咏着"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兵魂""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六十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2}

  历来论陆游诗者,大多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期。与其诗歌发展历程相适应,"兵魂"主题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据《宋史》本传,诗人早在孝宗朝任枢密院编修官时,就颇有歌颂恢复的言论。然而这一切在《剑南诗稿》(以下简称《诗稿》)的相应篇目中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只是在个别诗句中隐约透露,如《夜读兵书》云:"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诗稿》卷一)即体现出青年诗人志愿从军敢为国殇的意向。然而,诗人早年的生活环境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恢复中兴的愿望很是渺茫;而诗人科场的失利,遭受罢黜,使得凭借仕途求取功名杀身报国的志愿亦落空。因而,此时"兵魂"在陆游诗中,只是以萌芽的状态存在着。一旦时机成熟,有外物的激发,就会空前地彰显。

  乾道六年(1170),四十六岁的陆游出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又应四川川府使王炎之聘,由夔州赴王炎幕府,三月抵南郑(今陕西汉中)。同年十月,因王炎召还,幕府遣散,陆游也离南郑而回成都,自此在成都及其附近州府供职。至淳熙五年(1178)春奉诏东归,共在蜀中八九年。

  入蜀生活尤其是南郑前线的金戈铁马的经历为陆游开阔了眼界,提供了诗料,从而也提高了诗的境界。"诗里充满了坚强的生命力和胜利的欢笑"{3}、"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从纸面上直跳起来"{4}。"兵魂"由此达到顶峰,陆游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同时进入高潮。据统计,陆游入蜀前共创作167首,年均只有6首,而蜀中诗共有818首,年均上百首。蜀中时期诗歌年均创作数量是入蜀前的近二十倍!在质量上,入蜀前多为记游、赠别、自咏、消闲之作,总体成就平平。而在八百余首蜀中诗中体现"兵魂"的作品则多达231首,占全部蜀中诗的四分之一强。可见,在数量上,兵魂诗在蜀中诗创作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在质量上,兵魂诗绝大多数是言之有物掷地有声的佳作,远远超过入蜀前的平庸之作。试看作于南郑前线的《山南行》(《诗稿》卷三):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垄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明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这首诗通篇洋溢着一种难以掩抑的欣喜和动荡流转的气势。诗人细心描摹出一幅异常别致的南郑前线的军旅生活画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郁郁青青的麦子和桑树,宽阔的道路,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的苜蓿,街道两边的杨柳;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冷云笼罩的拜将坛,日暮掩映的武侯祠;有丰富多彩的军中活动:秋千、蹴鞠和骑马。接下来诗人笔锋陡然一转,由眼前的多娇的江山联想到中原故土的壮美山河陷落敌手,表达出对国家故土久失的无限感慨以及挥师北伐一洗前耻的豪情壮志。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