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兵魂:陆游蜀中诗之精魂(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16 14: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倪海权
分享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诗中,陆游第一次明确表述了自己对于恢复失地的一种战略方针--经营关中。"关中"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大致约为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秦岭之北,以至陕北的大片土地,即《关中记》所谓"东至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历代豪杰中以此为依托而平定天下者代不乏人。秦始皇于此富国强兵后,以横扫六合之势逐鹿中原,统一六国。刘邦于此积蓄力量,在楚汉之争中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陆游在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的同时,更注重实地考察。朱东润先生称:"他的足迹,在南郑和前线中间不断地来往。……从南郑画一个圆圈,在半径三百里以内,除了正东一面,他都常去过,作为宣抚司的干办公事,他都必得去。"{5}为此陆游上书幕主王炎,"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6}由此,经营关中成为陆游一以贯之的战略主张。后来诗人退居成都后方,慨叹奇谋不遂:"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诗稿》卷三《即事》)滞留眉州,送别友人范成大回朝,仍希望他能代自己向圣上传达心声:"劝公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诗稿》卷八《送范舍人还朝》)"先生为王炎所陈进取之策,即孔明兵出祁山之遗意"{7}。这是对大智慧的一种承袭,体现了陆游的远见卓识。这首诗以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在立意和构思上远远超过了入蜀前的一般作品。

  在艺术表现上,蜀中诗在展现"兵魂"方面独具特色。首先,陆游于其诗中塑造了大量英雄人物,在塑造人物时,往往借助场面烘托和细节描写,含有不少叙事成分。这些英雄人物有着正气凛然、疾恶如仇、重义轻生的美好品格。如《胡无人》(《诗稿》卷四)中的丈夫、《出塞曲》(《诗稿》卷八)中的壮士、《大雪歌》(《诗稿》卷九)中的豪客,再如《剑客行》(《诗稿》卷七)中的剑客:

  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泪如雨。

  诗歌开门见山地道出此剑客非比常人,接着用武器的非凡来反衬人的不俗。他武艺超群,动作迅猛;他气魄凌人,蔑视一切。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法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尚武任侠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为了报一己之私仇,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是超越狭隘自我之上的豪侠。纵观陆游所塑造的人物的这些诗篇,不难看出,在"诛逆虏"的英雄身上,分明寄托着诗人陆游的理想。的确,透过表面的英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陆游自身的影子,英雄不过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其次,浪漫想象是陆游蜀中诗"兵魂"在写法上的另一重要体现。陆游深受李白影响,有"小太白"之美誉。和李白诗中发想无端的想象不同,陆游诗中的想象,往往以现实为依托,由现实中的某一媒介激发自己浪漫瑰奇的想象,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都能引起他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他听到雄壮的江声,会引发"梦回闻之坐太息,铁衣何日东征辽"(《诗稿》卷六《夜闻浣花江声甚壮》)的感慨;他见到划破夜空的闪电,会生发出"电行半空如狂矢"(《诗稿》卷七《中夜闻大雷雨》)的精妙想象;他听到壮美的大雪乘风敲打窗纸,会引发"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诗稿》卷十一《弋阳道中遇大雪》)的感慨;他听到淅淅沥沥的秋雨,会引发"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诗稿》卷十五《秋雨渐凉有怀兴元》)的慨叹。这种渴望恢复的、始终如一的信念常常脱离现实的羁绊而流溢到梦境中去。陆游恰恰是在梦境中驰骋想象来展现自己诗歌浪漫瑰奇的特色的。因为陆游浪漫而长于想象的性格,所以直到晚年僵卧孤村的老诗人听到深夜的风雨,仍能产生"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稿》卷二十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特想象。

  最后,从体裁和风格上来看,与蜀中诗"兵魂"豪放雄浑的风格相适应,陆游往往运用七古来完成这一任务。陆游擅长七古,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韩愈和苏轼等人相提并论。如清人田雯云:"至于歌行,惟唐之杜、陆、韩,宋之欧、王、苏、陆,其鼓骇骇,其风瑟瑟,旌旗壁垒,极辟阖雄荡之奇。"(《古欢堂集》卷二《鹿沙诗集序》)七古这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气势上纵横跌宕,结构上开阖自如,音律上动荡起伏,所有这些最适宜承载陆游讨贼兴复之心和金戈铁马之音。读其七古,引人感慨,给人鼓舞,催人奋发。如《诗稿》卷四《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浮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一气贯注,气韵沉雄,写出了诗人的失意与牢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布局上作者有意苦心经营,整首诗分为三层,灵活换韵,四句一转,尾韵平、仄、平自然相间,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跌宕顿挫动荡起伏的艺术效果。开篇极力渲染宝刀的装饰精美和光芒四射,以此来衬托抒情主人公非同一般的身份与武艺。"提刀"、"独立"、"顾八荒"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失意落魄的英雄形象。第二层重点以"丈夫"的交游来衬托他的志向:结交之辈尽为奇士,他们志同道合渴望精忠报国青史留名。第三层以漫天大雪和嶙峋山峰的奇景来衬托"丈夫"的心声,"呜呼"以下,运用典故,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必胜的信念。作者运用七古这一体裁,让自己的才气在铿锵有力的音节和豪放雄浑的风格间流走,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陆游晚年闲居山阴后,随着时局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闲适细腻的内容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兵魂"逐渐淡化,最终没能超越蜀中诗中所达到的高度。这时尚有"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诗稿》卷五十七《壮士吟》)的劲峭诗句,这是蜀中诗"兵魂"的余响。然而更多的是"憔悴衡门一秃翁,回头无事不成空。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细雨中"(《诗稿》卷四十六《夏日杂题》)的无奈叹息。闲居故乡和跃马蜀中,闲情逸致与壮志豪情,二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常常使陆游产生隔世之感,"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收身死向农桑社,何止明明两世人。"(《诗稿》卷四十八《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蜀中诗"兵魂"多是直接抒发,而晚年则只能寄托于回忆来寻求心理安慰。如《诗稿》卷二十三《怀南郑旧游》:"南山南畔昔从戎,宾主相期意气中。渴骥奔时书满壁,饿鸱鸣处箭凌风。千艘粟漕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前三联,回忆在南郑前线时,自己(宾)和王炎(主)共商破敌大计,其乐融融。战马狂奔,快箭凌风,押运军粮,烽火传来,一片厉兵秣马战天斗地的场面。然而,尾联一转,"惆怅壮游成昨梦",一下子将陆游拉回到冰冷的现实面前。曾经的壮举已化作昨日一梦,回首往事,徒留惆怅与遗憾而已。可见回忆中的"兵魂"已与蜀中时无法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陆游诗中之"兵魂"有着清晰的发展历程,即早年入蜀前处于一种尚待激发的萌芽状态,中年入蜀后,诗境大变,由此进入巅峰状态,晚年退居山阴后,诗风转入闲淡,蜀中诗"兵魂"以回忆的方式存在于诗人的生活与诗作中,总体而言,日益淡化与衰落,最终没能超越蜀中诗所达到的高度。■

  ■

  {1}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172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3}{4}{5}朱东润:《陆游传》,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6页,第100页,第102-103页。

  {6}(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58页。

  {7}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2522156),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xp2010-01)

  ■

  作者:倪海权,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及文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