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的瞬间:读梁秉钧《普罗旺斯的汉诗》(2)
以往的西方与东方对比描述,西方总是想象为现代、先进、文明的城市化地域。时移势易,几十年后,东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烈焰滔天,惊动世界。正因为这种东西方逆转的表象,当西方仿佛变为田园农耕的世外生活象征,化为叫人喘不过气的现代制度以外的休息养生之地,更令敏感的诗人不断反思与诘问。城乡对比、东西对立,即使交错了位置,也不见得就是真实。其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模式运作,对一个来自东方的香港诗人而言,也不等于真实、亲切和熟悉。故此,诗人并不认同自己是避世的嬉皮士,离世独立的山野乡郊不是他追寻的理想国,他只是个路过又稍作停留的旅客而已。
旅人的本质是寻觅与过渡,不是依恋和拥有,只要"高兴旅途中作客有个憩息的角落"(《山谷里的房子》,第32页),便似乎满足了。不过旅程困顿,经验老到的旅人也被难倒,梁秉钧已描述过不少:"我是触礁的旅客冲抵奇异岛上"(《山雨》,第15页);"有点慢,有点老派/沉重的装甲赶不上世界的舞步"(《雅芝竹》,第26页);"如今路上的蹇踅令我滞留"(《马赛的鱼汤》,第30页);"经过这么多歧路,仿佛路标都是陷阱/不见得所有的路都走得通,水都相接"(《威尼斯》,第64页);"但背囊太重了,各地的天使/早有归宿,他继续孤独的旅程"(《卧底枪手逃离旺角》,第90页);"回旋不知该怎样走下去/前进不了/卷回的身体摩擦土地摸索土石间的隙缝/重重挣扎中/寻找出路"(《山东:百脉泉》,第107-108贞)。
于是总在途中的诗人,有时也"不禁自问这样惶惶牺牺为的是甚么?"(《孔子在杜塞尔多夫》,第66页)。答案也许可以很多,诗人也不断给了我们提示:"我只不过熟悉人世的曲折,在其中周旋/唤起人们去想象温柔敦厚的诗教"(《孔子在杜塞尔多夫》,第66页);"知道人情曲折,势利或善美/他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好好去爱"(《雅芝竹》,第26页);"在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里/也总有柔美的事物"(《马蒂斯旺斯教堂》,第33页);"在众人的喧哗中默默记录/转眼就会晒干的雨的痕迹"(《罗马机场的诗人》,第61页);"有各种不同感受的层次/我们在其中旅行"(《樱桃萝卜》,第79页);"渗进广大而空漠的未知/自己消失了?/改变了/变成另外的形态?"(《山东:百脉泉》,第108页);"外面是不同的香料/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缤纷还是残暴--/……/你带着好奇抑或不以为然的想法/晨昏变幻,改变你茫然的目光"(《出关》,第114页)。
答案也许可以只有一个:"为了令我们欣赏更大的自由"(《清理厨房》,第69页),或为了经历"自由的喜悦"(《在光州吃荣光黄鱼》,第93页)。诗人所指的"自由",不单纯是政治意义上相对于囚禁、剥夺任意行动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意志等的东西。它不是政治斗争中高举的鲜明理想,相反,可能是不显眼的、不容易被量度的。日常生活制度对人们心态与价值的逐渐收窄、萎缩与桎梏,令人无法再欣赏及享受"自由",尽管现代化的生活总是向我们承诺,会为我们带来更大更多的自由。然而,在现代的制度"保护下",我们对"偌大的自由"其实满是不安和害怕。《座头鲸来到香港》(第86-87页)对此说得再清楚不过:
他们并不知道
你的先人来过这儿
(他们老在问:这儿可也曾出现过向往海洋的视野?)
他们也不知道你来追寻先人的足迹
你能寻到甚么呢
这儿是个善忘的城市
他们都不大看得起自己
老觉得该没有甚么大事会在这儿发生
只是偷偷庆幸捡到便宜
顺便出海偷瞄几眼
明天在饭桌上炫耀两句
这就够了
日常生活不要超过保守的尺码
吃饭不要用太大的碗
若要游泳
儿童池就够了
需要甚么请先填表
有甚么计划请排队轮候
有电话进来先耍你两手
你这样闯进来是太不守规矩了
不过也没有人出头批评
他们都等着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处
能否分到一杯羹
折扣优惠买一头吹气的小胶鲸鱼
分期付款买一角海景
在世界大事的旁边
拍一个照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
他们永远不会相信
你是为这个地方而来
你是为他们而来
你是为他们带来了海洋的警告
"海洋"宏大的自由,是我们生活在现代化制度下的人不再向往,亦没法承受的。它是"警告",以庞大的鲸鱼躯体,因为它是变量与未知,是不能被驾驭的偶然偶遇。或许,这首诗会主要被解读为诗人对香港这个喜欢自贬、小心眼、缺乏历史视野的小地方的一起批判。可是诗中描述的诸种现代生活的琐碎情境与细微细眼的心态,香港社会固然是一个典型,也包含了普遍意义。现代生活制度里磨人的众多细节规章,早令人失去及忘记了"曾出现过向往海洋的视野"。日常生活的理性化规则,无疑把人包裹在安全又可计算的领域内,但也差不多完全摧毁了人对不可预知事情的好奇与欲望。对梁秉钧而言,他的诗作篇幅虽然并不宏大,但却如一尾座头鲸般,企图对现代生活制度的牢笼制造大的、可改变的冲激;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批判性意识。
《普罗旺斯的汉诗》里的叙事抒情主体,是个没有停歇或停驻的旅人。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因为任何太久的停顿,都有可能消磨了寻求自由的心灵,令生活变为新的规范性秩序。乡村生活柔美,对这个旅人来说,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另一个安稳逸乐的乌托邦,他可以从此安顿下来,过着平稳快乐的生活。即便是"经过繁华想回到素朴"(《威尼斯》,第65页),也不是简化如只从一极到另一极。如果只是这样,乡郊野外也不过是另一个现代制度的囚笼,因为它同样是要隔绝与控制一切未可知的东西。乡村对旅人的吸引,是它呈现着种种偶发性的可能,"村子里这么多纵横交错的路/结果都是通往山上的修道院吗?''旅人追求的正是村子里这么多的路都未必通往同一个方向。即使是目的地"修道院",在旅人眼中,也不等同是稳定不变的同质体。反而是差异、变数的反射物:"修道院在这里多年了/见证了不同的人生/许多不同的路在这里相交""修道院有森严的大门/却可以拉动楔子打开/花园里有各种盛放的花朵/我们踏进角落一面镜子/发现一个新奇的空间"(《围坐》第8页)。在诗中,"修道院"是来自八方的旅人命运交叉的城堡,是众人"在世界不同的路上再相逢"又再告别的交叉路。它指向自由,因为它包含种种不可知,也因为它"越过人类的国界"(《围坐》,第7页)。
"国界"其实是现代制度的又一种囚牢。由现代引申的国家领土主权观念,看去是为民族建立了统一的认同体,但却大大简单化了复杂的历史身份问题。"国界"的观念,固然与香港社会历史本身的身份认同复杂性产生一定的矛盾,亦显然与诗人要追求的自由大相径庭。有评论者爱谈诗的"国籍",如果只狭隘地理解为身份定义的界线,反成了一种窒碍。《樱桃萝卜》对"世界公民"的可能性提出诘问,甚至反问"我们是混酱公民吗?"诗人最终还是认同"根"的重要:"不敢以为已经跨越/不过是在这里的时候想起那里罢了/萝卜总有成长的故乡/……/一个东西南北人/经历了疾病、流徙、失意/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一枚樱桃呢?/怎也不敢忘记萝卜的一半"。然而"根"却不是"国界""国籍"这些概念能够笼罩垄断得了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