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金诗歌中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艺术(2)
"都市漫步者"暴露了人与现代城市空间互动中所隐藏的焦虑不安。他所记录的一张张城市人的面孔--或悲伤,或茫然,或孤独,无不表现了在高度商业化的城市中,繁华喧嚣的背后隐藏着现代人百般无奈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诗歌《一个人走在遗弃的月台》(OneManWalkingaDesertedPlatform,1944)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首。诗歌描写了地铁站内上班族赶车上班的情景。这首诗歌一开始就通过荒芜的车站制造了冷冷清清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孤寂的心境和处境:
一个人走在遗弃的月台;黎明来临,然后雨驰过一个黑暗的秋天;一个人不安地等着火车这时辰那风沿街狂行,打击每幢门窗紧闭的房屋,它似乎被梦的深色丝绸所笼罩,睡眠的壳环抱妻子或儿童。[4](P.262)
诗中的主人公生活拮据,压力巨大,枯燥乏味的工作使他很少得以与家人亲近,家庭关系渐次疏离,精神萎顿。内心深处的梦想与理想被包裹、遮蔽,得不到实现,被疏离、被异化所产生的孤独感溢于言表。他逐步被社会边缘化,不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和家庭生活,而是压抑地、被动地、无奈地生活在固定的生存模式中,陷入"为了生活而生活"的循环困境。严酷的自然环境无不烘托出主人公的凄凉与孤寂,字里行间充满了拉金对上班族的无限同情。拉金在诗歌《癞蛤蟆》(Toads,1954)中,再次表现出其对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的不满之情:"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蜷伏在我的生活上?"[4](P.69)"每周六天,它弄脏东西/用令人厌恶的毒汁--/仅仅为了偿付那一点账单!"[4](P.69)一个反问,一个感叹句,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着作者对工作极其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需要工作,另一方面却又为工作烦恼。运动派诗人的诗作往往少产的原因怕也是与工作缠身不无关系。
受哈代、劳伦斯、叶芝等具有生态意识作家的影响,拉金厌恶现代文明的产物,反对工业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持批判的态度,他用犀利的目光审视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弊端,以冷静机智的笔触,谱写着原始之美的乐章。城市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他诗歌的主题之一。在诗歌《皇家车站酒店的礼拜五之夜》(FridayNightintheRoyalStationHotel,1966)中,作者如同一个旁观的漫游者,静静地记录着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背后无尽的孤独。"所有的推销员都已返回利兹/只留下会议室里满满的烟灰碟。"[4](P.151)纵然白天人们兴高采烈地聚会、忙忙碌碌地工作,然而夜幕降临之时,曲终人散,留下的还是空虚和寂寞。人们不得不面对孤独与悲伤,不得不忍受"仿佛地毯一样铺设着的沉默"[4](P.151)。诗歌《生活之桥》(BridgefortheLiving,1975)将这种孤独之感进行了进一步刻画。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城市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在物欲横流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内心的空虚与精神的困境如今已"大步迈入了我们的孤独"[4](P.195),"农场被旷野包围,一盏孤灯眷顾"[4](P.194)。忧伤之中还流露出诗人对传统文化流逝的痛心。此时的空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建筑或景观,其深厚的民族、宗教、身份等文化内涵成为主宰这个空间的要素。这个"孤独之城"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凝集物,它的孤独正是文化渐逝的痛心,是现代人内心空洞的外溢。再比如:在《降临节的婚礼》(TheWhitsunWeddings,1958)中,叙述者如实记录了旅途中城乡的风景:农场、牛群与化学泡沫、废旧汽车等交替呈现,有意无意地把过去与现在并排摆在了同一空间平面上,诗人对传统、工业化和大自然的态度不言而喻。拉金的诗歌往往通过空间意象的并置,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参照体系和完整的形式结构。于这方空间之中,叙述者用一种平静而谨慎的中性语调客观忠实地描述城市生活和人们的活动,以侦探般敏锐的眼光,画家般细腻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城市生活文化空间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拉金,作为战后英国诗坛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其诗歌的丰富内涵及叙述艺术极具个人特色。拉金运用"摄像式"的叙述技巧,快速捕捉、记录和保存客观现象及个人体验,通过各场景的连续跳动将境内人物、实物彼此连接,形成一股强烈的空间连续感,凸显视觉化叙述效果。此外,拉金以客观拍摄的叙述手法通过艺术的形式记载着现代城市人的幻灭,展示出了城市生活文化空间的孤独与悲哀。他笔下的叙述者像本雅明所总结的城市漫游者一样置身人群,却与人群拉开距离,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内心感受,呈现给读者一连串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无论是乡村抑或城市,空间不是彼此隔绝和封闭的,而是处于相互冲突和关联之中的开放空间,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蕴含不同的情感结构与文化底蕴。
正如拉金所说:"诗歌是情感的写照。"[9](P.27)诗歌应当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因为"写作的目的就是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9](P.52)拉金的诗歌总是记录身边的最普通最真实的事物,也许是车站等车时的见闻,也许是旅游途中的经历,也许只是一幅图景,一丝回忆。拉金没有使诗歌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是以诗人的眼光,透视生活背后的底蕴,化日常的平淡为哲理的思考。因此,对他来说生活即诗,这使得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久远的生命力。(责任编辑:武翠娟)
①本文中提及的拉金诗歌英语原文均选自安东尼·史威特(AnthonyThwaite)编辑的PhilipLarkin:CollectedPoems,Larkin,Philip.London:MarvellPressandFaberandFaberLimited,2003.本文中所引用的拉金诗歌中文译文均参考桑克译《菲利普·拉金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具体详情见后面的引用文献。
②此处译文参见:加斯东·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空间的诗学"是法国当代文学评论家巴拉什立足于从"内部空间的广阔性"到"外部的辩证法",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生活中的空间意象提出的新解。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就是栖居的诗学。
③场面调度(mise-en-scène)出自法语,为戏剧专用名词,意为"放在场景中",指某一特定表演场地即舞台上戏剧构成中的视觉因素。场面调度在电影艺术中是指舞台剧与造型艺术的一种混合体,包括画框、构图和设计、空间间隔、距离模式以及开放形态和封闭形态等多种元素。
④"城市漫游者"是法语"flaneur"一词的意译,在法语中,它指"散步者、闲逛者"。本雅明认为这种城市漫游者不仅只是法国的特殊文化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漫游者存在于整个文学中。
参考文献:
[1]Dodsworth,Martin.TheSurvivalofPoetry[M].London:FaberandFaber,1970.
[2]Davie,Donald.ThomasHardyandBritishPoetry[M].NewYork: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2.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菲利普·拉金著,桑克译.菲利普·拉金诗选[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Bachelard,Gaston.ThePoeticofSpace[M].Trans.MariaJolas.Boston:BeaconPress,1964.
[6]傅浩.英国运动派诗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7]路易斯·詹内蒂著,崔君衍译.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8]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