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朱熹人心道心论的辟佛意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3 16:1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代云
分享到:

 

  二、朱熹论说"心"的工夫时的辟佛表现

  (一)在论儒家工夫宗旨时的辟佛表现

  儒家心的工夫是对内圣之学的实践,工夫的宗旨则落脚在外王事业的成就上。实际上,朱熹在解十六字时,一再强调这是古代圣王"以天下相传"时的"治之之法"或"天下之理",亦即是古圣王的外王事业所由以成的内圣之学。而佛教的宗旨在于解脱诸苦、证悟涅槃,人间的生活与事业不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儒释之间的这种区别是任何调和论调都无法消弭的。

  当时的风气,在论心的工夫时在形式上容易与佛教禅宗相混淆,朱熹就特别从工夫的目的、宗旨来与禅宗进行区分。他说儒释都说"求放心",形式似乎有同,但"彼(即佛教)到此便死了",意思是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求在人间有所成就,其志不在此世,儒家的修行是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心的工夫是为了在人间成就事业,他就此判定儒释"所以不同也"。

  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三"答李伯谏"第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白:"不知《传灯录》中许多祖师,几人做得尧舜禹稷?几人做得文武周孔?须有证验处。"⑥

  这句话明白无误地表露出朱熹对儒家的价值与使命的自信,同时也是在与佛教禅宗在为学宗旨上进行区隔。考之信中的语境,这段话是由李伯谏来书称"释氏本死生,悟者须彻底悟去,故祖师以来,由此得道者多"。朱熹则主张道有一无二,"一则死生人事,一以贯之",认为不当重死事轻生事,由此提出上面的质疑。朱熹提出这样的质疑是因为当时普遍的论调是调和儒释,而调和论明里调和实际上暗中贬低儒家。

  从做工夫的目的、宗旨来说,儒家因为没有彼岸观念,对于此世是积极的、淑世的态度。佛教则主张此世的一切不脱缘起,因而不是其终极追求。佛教徒做工夫的目的是证悟成佛,对于儒家外王事业的承认与肯定,不具有终极意义。朱熹从这个角度区分,就把二者的根本分歧呈现出来。

  (二)在论说心的工夫时的辟佛表现

  朱熹的时代,士人在论说儒家心的工夫时普遍有两个毛病:说得太高,有道心无人心,流于空虚无物;作用是性,全是人心,没了道心,流于邪僻无方。这两个毛病在朱熹看来都与禅宗的心性论有关。

  关于前一个毛病与禅宗的关系,他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答汪尚书"第三书中这样论及:

  近世言道学者,失于太高。读书讲义,率常以径易超绝不历阶梯为快。而于其间曲折精微正好玩索处例皆忽略厌弃,以为卑近琐屑,不足留情。以故虽或多闻博识之士,其于天下之义理,亦不能无所未尽。理既未尽,而胸中不能无疑,乃不复反求诸近,顾惑于异端之说,益推而置诸冥漠不可测知之域。兀然终日,味无义之语,以俟其廓然而一悟。⑦

  钱穆评论这段话时说:"以下学工夫代替高论之时风,此乃朱子生平治学教人精神所在。苟味于此,而尽从高处求之,则其末梢,将鲜不为异端所惑。当时异端之说最足以欣动人心者则为禅宗之顿悟,求顿悟,则必于径易超绝不历阶梯处求之。而朱子所郑重教人者则曰格物。"⑧这就是说"失于太高"的风气实际上来自佛教禅宗。

  "求之过高"在理论上不能理清人心与道心的关系,在实践中与日常生活打成两截,工夫没有下手处。关于二者的关系,朱熹一向主张人心可降伏不可灭除。以道心主宰人心,以此做事业。若必欲灭除之,此身将不存,则何以做事?

  朱熹对佛教心性论批评最多的,就是禅宗的"作用是性"说。朱子对"作用是性"的批评,主要是因为此论不承认性中有理。由于心与性在佛教思想中是不可分割的概念,尤其是禅宗,说性必关联着心而言,所以朱熹对"作用是性"说的批评实际上还是对禅宗心性论的批评。

  朱熹认为佛教所说的"性"是"空虚无理",性中空无一物,这与儒家以理为性的本质内容与规定完全不同。对佛教性空的主张,朱熹是从理学对性的理解和规定(性即理)来判断其实质,所以他认为性空即是性中无理。

  问:"先生以释氏之说为空,为无理。以空言,似不若'无理'二字切中其病。"曰:"惟其无理,是以为空。它之所谓心,所谓性者,只是个空底物事,无理。"(甘节录)⑨

  儒家要淑世当然要重事理,不能只是空谈。释氏要出世,重开悟,穷事理对出世没用。因此朱熹认为佛教"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除掉了"⑩。不仅不重事理,也不重人伦,"四端五常之有于性者,以为理障;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所不能无者,以为缘合;甚则以天地、阴阳、人性为幻化"。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释氏":

  徐子融有"枯槁有性无性"之论。先生曰:"性只是理,有是物斯有是理。子融错处是认心为性,正与佛氏相似。只是佛氏磨擦得这心极精细,如一块物事,剥了一重皮,又剥一重皮,至剥到极尽无可剥处,所以磨弄得这心精光,它便认做性,殊不知此正圣人之所谓心。故上蔡云:'佛氏所谓性,正圣人所谓心;佛氏所谓心,正圣人所谓意。'心只是该得这理。佛氏元不曾识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底,便是性。视明也得,不明也得;听聪也得,不聪也得;言从也得,不从也得;思睿也得,不睿也得,它都不管,横来竖来,它都认做性。它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沈僴录)

  朱熹在这里是以他的理气论来理解佛教的心性论并将其与告子的"生之谓性"说相提并论。在他看来,性属于形上的、理的层面,心属于形下的、气的层面,由于佛教所主张的"性"中无"理"的存在,他认为其所主张的性只能落于形下的、气的层面,故而以知觉运动这种生理性活动为性,和告子"生之谓性"同义。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性是理,理属于形而上的终极法则,对气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它是知觉运动背后的所以然之理,而不是知觉运动本身。知觉运动等生理机能只属于形而下的气的层面。因此朱熹认为,运水搬柴是知觉运动,当它"运得水搬得柴是",也就是当它受理的指导时,才是神通妙用。佛教不肯定理对行为的指导,不论是非,只以知觉运动为性,这与儒家的主张根本不同,他认为不可将禅宗的运水搬柴与儒家的徐行后长混为一谈。

  三、朱熹人心道心论中的辟佛的真实意旨

  朱熹论人心道心时的辟佛指向的是当时士人以禅解儒的风气。

  有宋一代,禅风盛行,禅门人物辈出,其影响从民间及于庙堂,对士大夫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北宋中期,儒释内部都出现了调和儒释的论调。这种调和论调从北宋到南宋,几乎没有根本改变。如南宋孝宗皇帝就是一个调和论者,他曾作《原道论》驳斥韩愈《原道》中的排佛主张,结论是"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用禅学思想理解、诠释儒家经典成为普遍的风气。

  (一)对禅宗心性论批判的指向

  朱熹在论人心道心时主张心只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这一观点始见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

  张无垢(1092-1159),本名九成,字子韶,号横浦,无垢是他的佛门别号。张九成是当时士大夫中有名的好禅者,且惯于以佛学禅理解读儒家经典。朱熹称张氏时通常以其字称之,作《杂学辨》则称其佛门别号,可见其不以为然之意。

  张云:近之为言,以不远也。不远,即在此而已。第之所以好学者谁,所以力行者谁,所以知耻者谁,则为知仁勇矣。见于言语文字者,皆近之而已。惟人体之,识所以体者为当几而明、即事而解,则知仁勇岂他物哉!

  朱熹则认为:"夫好学、力行、知耻,在我而已,又必求其所以如此者为谁而后为至,则是身外复有一身、心外复有一心,纷纷乎果何时而已耶?设使果如其言,则所谓谁者,一而已矣,圣人复何用虚张三者之目,使学者徒为是多方以求之耶?详求圣人之意,决不如是,特释氏之说耳。"

  张九成解中庸,诠释角度是以对"我"的认识来达到知、仁、勇,这种理解有着佛教的宗教观念背景,朱熹批评其为"释氏之说",是有根据的。当朱熹后来解人心道心时就特别注意在这里与佛教区别,不说"识心"而说"尽心"、"存心"。

  《嘉泰普灯录》列张九成为宗杲之嗣法弟子,朱熹曾说宗杲指示张九成"开导之际,当改头换面,随宜说法,使殊途同归,则世出、世间两无遗恨矣"。故知张九成此说其实是以释说儒,意在调和儒释。

  朱熹把理学阵营中以禅解儒的风气追溯至二程门人谢良佐(号上蔡)。朱熹以对仁的理解为例,建立起从谢良佐到张九成再到陆九渊的以禅解儒的发展线索。这些人同属于理学阵营,对士人、学风影响大,却流入禅,这应该是朱熹辟佛的最重要动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