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盐粮贸易与清代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格局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4 12:1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周琍
分享到:

 

  摘要:清代赣闽粤边区赣南盛产粮食,但赣南和闽西缺盐,闽西和粤东缺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潮盐扩大销界,随着潮盐的源源流入,在互通有无的商业规则下,赣南与闽粤边区间的盐粮贸易得以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使得盐粮贸易兴盛起来。盐粮贸易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盐粮贸易往来的频繁对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清代;赣闽粤边区;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64(2013)03-0003-09

  一、清代赣阖粤边区的盐粮贸易

  (一)潮盐的输出

  清康熙四十七年潮盐扩大销界,是年调整嘉应各埠额引,将其多余盐引匀销于惠属龙川、和平、永安,及赣属龙南、定南、信丰三县,连同原有销区,潮盐行销达35县。雍正以后潮盐销区调整为潮州府之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大埔、丰顺9县;嘉应州之梅县、兴宁、镇平、平远、五华五县;福建汀州府之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武平、永定、上杭8县;江西赣州府之长宁、兴国、于都、会昌4县;宁都州之宁都、瑞金、石城3县,总共29县。清末潮州先后增置汕头市和南澳县,销区增至31县市。随着潮盐的源源流入,赣南和闽西缺盐,而闽西和粤东缺米。在互通有无的商业规则下,赣南与闽粤边区间的米盐贸易得以发展,赣闽粤边区内部米盐贸易格局基本定型,米盐贸易成为赣闽粤边区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罗一星的研究,粤盐行销赣南和闽西的运输路线,主要有三条:即由南雄靠肩挑过大庾岭下赣州、由南雄与江西信丰交界的乌迳新田村溯东江东运、由粤东潮桥运销赣东南和闽西这三条商道。沿着上述商道,粤盐源源不断地运销至三边地区。据《赣州府志》记载:

  三十二年,广东盐院沙某,将赣属所食广盐,改运潮盐。前于咸丰六年,粤匪之乱,禀准歇业,淮纲亦不通。于是惠潮之盐麇至,由赣越吉而下,行销甚畅。

  《宁都直隶州志》记载:

  宁都州的盐课,由潮桥掣配,用客船在桥下兑交,散装各舱验放上桥,运至三河坝,报明委员验讫,贮于运馆,装成小包,转用盘子船装运至石上地方收仓。陆运至闽省上杭县属之峰市,仍由水运经上杭,县丞以盐七、货三,照数分装下河小船,各埠按引分运至黄泥垅,驳换上河小船,过上杭关纳税验收,长汀县境内羊牯关、员当、车子头等处会馆盘查,赴本埠运馆收仓。陆运至石城县属之大猷坪地方本埠运馆交收。水运至州城。抵埠程限四十三日。

  (二)米谷的运销

  清代江西省盛产粮食的地区主要是南部的赣州、建昌、宁都以及南安一带,这些府县的人口密度较为稀少,“田地山场坐荡开旷,禾稻竹木生殖颇蕃”。“田腴民勤,最称富饶”“衣食取给,不忧冻馁。”因此有大量的剩余粮食可供外运。江西的粮食运销福建和广东,则主要是经南部的南安、赣州、宁都、建昌等府与福建、广东二省交界之处贩运。赣南与闽、粤二省千里省界,出于武夷山区,山峦起伏,道路崎岖。根据《赣县志》记载,江西南部赖于与福建、广东往来的是赣州府以南赣江上游的章水和贡水两条河流,所谓“赣为两粤门户,章、贡二水商贾往来。舳胪日未尝绝”。但是章、贡二水并不与广东、福建的水路相连,因此江西之米用船逆章、贡二水而达其端,就不得不改为陆运。章水自赣江逆流而上,势必改陆运翻越大庾岭过梅岭关才能到达广东的韶州、南雄州,这就是杨永斌所讲的:“江西至粤必由梅岭。”

  据《上杭县志》云:“查未行禁以前,每月江(西)贩来米八、九百担。……江贩之米连日运至下坝、罗塘、新铺一带河道直达嘉应大埔,每日千余担或数百担不等。”赣南之米由贡水一路运至汀州后转运粤东的数量每日可达千余担,以此推算,一年之间便是三四十万担,再加上汀州销售的数量,那么赣南的粮食单从贡水一路而来就可达五、六十万石以上,除了贡水一路外,还有章水、杉关等路,因此,清代赣南运销闽西、粤东的粮食数量每年至少一百万石@。

  二、盐粮贸易与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格局

  在关系民生根本的盐粮上,边区人民打破区域分割,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开展盐粮流通,繁荣边区贸易,从民间到官府,最终使盐粮流通合法化,由此,使赣闽粤边区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区域。到了清代,随着食盐销区的确立,赣闽粤边区食盐贸易更加频繁,对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运输业的发达

  1.潮汕内河运输

  潮汕地区内河水运输在唐代时已有较大规模。宋代,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内河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日盛,加上日用杂货和大量盐运,当时内河水上运输非常兴旺,特别是韩江,在“广济桥”(现湘子桥)建成后,已成为潮汕地区货物集散和海盐集运的枢纽。因为当时韩江的船只上可达大埔、五华、上坑等地,下可出海口在近海与外国商船进行贸易。由于韩江成为全潮汕盐船内运的主要水路,故明天顺年间官府已在广济桥设税收机构。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阳县志》记载,每年仅收取“鱼虾果品小税额银1330两”,加之盐和其它大宗货物,当时在广济桥收取的水上运输税额极其可观。

  由于潮汕贸易往来的频繁,当时用于运输的帆船类型多样,主要有:(1)米艇,广东水师中的主要战船,至光绪前夕不复存在。(2)拖缯船(原渔船)后被官军见其涉洋便利而用于海上缉捕,清末时消失。(3)虾蛄船(汕头渔船)制造于香山县,载客货两用。(4)头艋船(潮州学老船)可载货6000担。(5)罗咋船,潮汕远洋最大的帆船,载重500吨。(6)捞缯船,帆桨并用,嘉庆二十年(1815)被水师军事应用,供内洋缉捕。(8)拖风船,乾隆时被列为三等外海战船,嘉庆时以盐运(民商)所用。(9)五肚船(称潮州船),行驶潮汕丰顺大埔韩江内河,配二桅帆布和大桨,可出海。(10)涂艚船,专以盐运,载重40余吨。(11)高边套船,为汕头、宁波各海港中驳运货物用。韩江中上游船舶还有:渔船、驳客用公司船、航道工程船、航标艇、定位箱式挖沙船、客船等。载重1吨至18吨,建国后,各地船吨亦有增大,5吨以下船舶减少,大者足40吨,机驳50吨以上。

  2.石窟河运道

  石窟河为江西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瑞金、福建武平等埠之重要水上运道,是沟通粤东与江西、福建的主要交通干线。明万历初年,开凿石窟河。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置平远县。县境“有流泉起青云桥,百折而东至于石窟河。喷薄蜿蜒会于大河(即梅江),直抵韩江”。但因河道布有阻流的巨石,“郁为狂涛,外涌流沙,汇为激湍”。由于这一缘故,旅商望而生畏,“舟楫不可渡也”故凡自潮州溯流而上者,大概半月可进入平远县界。还差数十里路,便须“舍舟而徙,策蹇而趋”。沿途石磴云梯,鸟道羊肠,“商旅为之踟躇,车马为之蹀躞,负米赉粮,载盐辇铁,轰轰铮铮,络绎不绝”。万历十年(1582)秋,林大春路过此地,有感于这一通往福建、江西孔道之险峻,便倡议凿疏此河。时值黄郁桂来任县令。在海防巡道郑岳,潮州知府郭子章的支持下,次年春,黄郁桂便征发民夫动工开凿,一年后即告成。河道底平,开通后,航运繁忙。

  石窟河流域是岭东商贸与移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源于福建省武平县东流溪,流经粤东的平远、蕉岭县境内,南注入梅江,又于大埔县三河坝汇人韩江,是韩江的二级支流。历史上,石)富河一直是沟通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它上通江西省于都、兴国、会昌、宁都和福建省武平县,下达潮汕。广盐大行于江西、福建汀州府等地,并在潮州配运。广盐在蕉岭县内的运输、销售情形,据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所载的《潮州盐法志》载:

  汀赣各埠引盐例就潮桥配运,每程用趸船二只,在广济桥下兑交,散贮舟中验放上桥。另以高头船十三四只不等,经由葛布塘、三河坝查验,由镇平县属之新铺至镇平县西门外艾子坝挽泊,报镇平县登号,析成小篓,每篓盐一十一斤,仍由水客运至武平所属下坝本埠运馆收仓。运盐的船只,当地人称为两兜篷、三兜篷,潮州盐法志谓“高头船者也,亦日小河船。船载石炭至潮州者日炭船,至下坝载米来者日米船,至三河坝驳盐者日驳船,亦日盘子船,自金沙厂、艾子坝驳运至下坝者日上山船,然皆以载盐为主”。清代两广盐区共设一百八十八埠(埠为广东人对盐店之称谓,后大体上以一县为一埠)。蕉岭盐埠设于城内,设子埠二,一在新铺,一在罗冈,配运一百八十万二百六十九斤十四两四钱八分,额征饷银四千五百八十一两一钱七分四厘。此外平远及惠州之长宁县和江西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瑞金,福建武平县各盐均由蕉岭县新铺镇金沙折流出长潭口至下坝。但由于总计金沙至平远毗连之大峰头水程危险,虽不过六七十里,但山河迅激,木栅排距,挽运艰难。因此还特设隘口于金沙、新铺埠,商自募巡丁夫陆截舟搜,意在清弊除奸。蕉岭由于“山多田少,濒河居民食舟楫之利者十之一”,于是凭依“石窟河为江西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瑞金、福建武平等埠运道”的有利地理条件,使得新铺成为石窟河广盐北上十分重要的码头。

  石窟河不仅是广盐北上的通道,同时也是汀赣粮米南下的干线。“按镇邑广袤仅一百里,而山居其七,民之寄台湾为立锥之地者,良以本处无田可种故也。”本地地狭民贫,粮食生产无多,“产米仅数三五月之粮”,因此只好仰食于他地。于是由福建武平来的下坝米、由平远来的东石米纷纷顺石窟河而来。

  新铺是石窟河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码头。新铺墟的开辟、发展都与石窟河有着直接关系。据清乾隆《镇平县志》记载:“东门圩,县东城门外;三圳圩,县南十五里;新铺圩,县南三十五里。”可见清初以前就有新铺墟。相传早在明万历年间,今新铺墟南1公里处的湖秋墩村、石窟河岸边有简易的码头供船舶起落货物,还有囤盐的店铺,后人称此老铺。由于湖秋墩的老铺因地势低,常遭水浸,货不安全,也不能容纳那么多货物囤存,于是有人在老铺上游一公里处的马鞍山麓兴建店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新铺墟。之所以称为新铺,相对原来的老铺而言。

  石窟河的便利促使了新铺墟的开辟与兴起。新铺墟旧时最主要的街道——南北走向的河唇街,当初就是沿着石窟河建成,每隔约五十米处留个缺口作船起落货物的码头。最北的码头(今镇政府门口),又是到东岸福岭摆渡的渡口,下来是八字码头,台阶全用石头砌成,对着八字码头的是东西走向的街道,宽仅两米。由北而南,河唇街有十多个码头,因码头不大,店与店之间留的巷道,称水巷子,从墟头到墟尾约一公里。河唇街的店铺多经营布匹、百货、油盐、水货,每逢农历二、五、八墟日,街道热闹非凡。此外还有东西走向的鸡行街、柴行街,南北走向的米行街。这三条街是粮食、柴炭、竹木等山货交易场所。新铺墟是同福、金沙两大乡的交汇点,金丰乡(福岭村)则隔河相望。每逢农历二、五、八是墟期,来此赴墟的人主要来自三乡以及附近的三圳、蕉城,平远县的柚树墟,梅县的白渡墟、石扇墟,甚至潮州等地。

  新铺墟附近的宗族除了少数人开设店铺,做生意当老板外,更多的人是从事船工、水手、搬运工等力气活。民国时期流行于蕉岭石窟河两岸的《船工歌》深刻反映了新铺石窟河船工生活。“前世么修就系涯,嫁个老公撑树排,天晴日子还过得,刮风落雨急死涯。撑船阿哥真奔波,自家上轭自家拖,上滩好比牛拖轭,下滩好比拐爬坡。水车罗屋十八家,么只男人在屋家,过年过节走呀转,竹篙丢倒满厅下。撑船阿哥真发财,两边船板生溜苔,手拿竹篙点落水,屁股拱走喊人来。嫁郎爱嫁撑船郎,生个赖子真活泼,二朝就会学讲话,四朝就会学游壁。”

  潮汕籍商人也大量北上,在新铺开店安家,他们主要在新铺墟经营柴米、医药店铺,在新铺墟上有不小的势力。早在广盐行于江西、福建等地时,潮商就开始在此区域频繁活动,他们与石窟河道上的水客、挥首一道,合作从事盐米贩运。据明李樱《盐政全书》记载:“潮商由广济桥散入三河转达闽之汀州为东介,水商运惠潮之盐贸于广州,听商转售。”故黄钊在《石窟一征》云:“盖潮商皆须水客接运,水客又付之挥首,挥首者,为水客包运者也。”潮商在新铺建有“潮商别墅”,当地人又称之为潮州会馆。商道的开辟与商业利益的驱使,使新铺本地的地方宗族以及外来的潮汕籍商人开始逐渐向墟市发展势力,促使当地社会的重组与整合。

  在长期的运盐过程中,为了求得路途的顺畅,保佑运盐的平安,运盐工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民间信仰。南宋《临汀志》的《祠庙·三圣妃宫》记载,包括妈祖在内的三圣妃宫,“嘉熙间创,今州县史运盐纲必褥焉”。这座三圣妃宫是由往来汀江、韩江上的运盐船工从潮州祖庙分香建造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