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地名与古代海盐生产
摘要:文章从舟山古代海盐生产、贮存以及盐业管理历史着手,对舟山海岛的盐文化地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盐亭、盐灶、盐盘、盐仓、盐廒、盐厂、盐墩等海盐生产管理要素对舟山地名文化的影响,其中盐墩、盐厂对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相关的盐文化地名数量最多、分布较广。
关键词:海盐;地名;舟山中图分类号:F429.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64(2013)03-0051-06
地名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独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的發展脉络。通过对地名的解读,可以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通过地名可以领略一个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地名可以说是一块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古代的舟山是名副其实的东海“盐都”。唐宝应、永泰年间(762-766)盐铁使刘晏设富都监,为史载舟山盐政机构之始。宋熙宁六年(1073),析监为三:日正监、日东江、日芦花,又有三子场:晓峰则隶正监,甬东则隶东江,桃花则隶芦花。说明当时舟山就有六个主要的盐场。历经一千多年發展,定海的盐业也曾一度居全省之先。1999年定海区地名委员会编印的《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载,当时全区有盐田16048亩,年产盐7.08万吨,其中优质盐占92%,居全省之首。岁月流逝,昔日的辉煌已经褪去,随着社会经济發展,产业结构调整,盐田面积减少,地理面貌也發生着深刻变化,一些承载着盐业文化的地名不断消失,收集整理舟山盐文化相关的地名,对传承海洋文化、盐业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从盐亭衍生的地名
盐亭,也称亭场,即煮盐之地。旧时,盐民称为亭户,因煮盐之地日亭场而得名。《唐书·食货志》:“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宋史·食货志》亦称“煮海为盐,其煮盐之地日亭场”,即取卤制盐的地点为亭场。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也载舟山“编亭置灶”之事:“云屿山,与竹屿相左右,中有一小聚落,田可耕,海可煮,编亭置灶於内。以其势环拥,故日盘。”
岱山县城的高亭镇地名由来,即与盐亭有关。民国《岱山镇志》引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等舟山古志书记载,介绍岱山盐业:“岱山出产,以盐为大宗,故首志盐务。查宋端拱二年(989),置盐场。岱山场额盐一万四千六十袋一石一斗。又高南亭场,额盐三千六百袋。按高亭南亭二甲,原隶岱山场,相隔一岭,舟行则经大洋。”
高亭的得名,取之于宋朝的高南亭场。“按高亭南亭二甲”,“二甲”应该是高亭、南亭两个盐业作业单位的意思。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任命卢秉为两浙路提点刑狱,专门负责盐法改革,创结甲之法。规定“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而鬻盐地什伍其民,以相讥察”。两浙盐场实行“结甲法”,把灶户三灶至十灶(每灶约20户)编为一甲,互为监督,杜绝贩私盐。南宋“淮、浙盐一场十灶,一灶之下无虑二十家”。宋代盐场管理盐丁的头目,就叫甲头。
那么为什么取名“高”亭呢?有两种说法。李国华老师在《记忆高亭》中提出,古代东北高显故城的人们流落到此而建高显庙,高亭,就是“高显”和“盐亭”的合称。还有一种说法,盐亭依山而建,地势较高,而称高亭。
2.由盐灶派生的地名
灶,特指旧时煮卤煎盐所用的盐灶。灶户,就是制盐的盐民。盐灶一般用土垡堆砌而成,灶台呈圆形,四周开灶门,上安煎盐的锅馓,用以进柴草烧之。阿英《盐乡杂信》五记载:“这里,有一说‘盐灶’构成的必要了。一般的灶是很大的,总要占三间屋的地位。”“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随着盐灶周围住户多了,發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反映煮卤煎盐生产方式的“灶”字地名,舟山目前已经非常少了,在岱山泥峙,当地还有下盐灶村。
与煮盐有关的地名还有普陀勾山街道的敖干,1986年普陀县地名办编印的《浙江省普陀县地名志》认为是“熬”干,烧埋焦泥积肥的地方。笔者认为不甚合理。熬是一种水煮的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如熬粥、熬药。烧埋焦泥,是不用水的,与“熬”字的含义相去甚远。而煮海熬盐,正是古代制盐的方法。敖干及蒲岙一带古时候是海滩,正是古代芦花盐场的地带,应该与煮卤熬盐有关。
在舟山,用“灶”命名的地名很少,不像江苏沿海各地那样普遍,有的以数字命名,如头灶、二灶、三灶、四灶等等,有的以姓氏命名,如秦灶、陆家灶等。而在舟山基本没有这样的盐灶地名。民国《岱山镇志》也认为:“岱山向无滩、池、井、灶名目。”这是为什么呢?这和舟山盐业生产的方式和盐业生产的發展历史有关系。
江苏沿海各地,利用广袤的滩涂草场作为燃料,大规模地發展盐灶煮卤,而且长期实施“团煎法”,煮盐活动集中成片,而且發展一直比较持续平稳,没有中断,清朝时期浙江实施盐板晒盐,而江苏各地为防止私盐生产,仍旧实行以灶煮盐的传统作业,所以随着盐灶周围住户不断增多,自然演变成地名流传至今。
而舟山不同。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遣昌国县海岛居民尽入内地。明代废场,岱山、芦花、正监三场相继裁废。明清两次海禁,打断了舟山盐业生产的發展进程。因此,舟山的亭灶文化的痕迹相对比较薄弱。古代的亭灶基本在海禁时期就消亡掉了。清初恢复制盐,也未实行“团煎法”,居民以食锅煎盐,农盐兼业,不使用笨重的盐灶。而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岱山盐民王金邦率先發明板晒,舟山盐民改煎煮为板晒,制盐人改称“板户”,就更不使用盐灶了。因此舟山地名中很少见到含“灶”字的这一类反映盐灶煮海历史的地名,更多的是“墩”、“厂”这些独具舟山盐业文化的地名。
3.晓峰盐场与盐仓
“仓”,即盐仓,系贮盐之所。在舟山地名中,最明显的盐文化地名当属定海区盐仓街道。盐仓,早在宋代就有晓峰盐场。张津《乾道四明图经》(撰于1169年)卷七“昌国县”载:“晓峰盐场在县西十二里,柳永字耆卿……本朝仁庙时为屯田郎,尝监晓峰盐场,有长短句名《留客住》刻于石,在廨舍中,后厄兵火,毁弃不存。”《舟山市盐业志》认为,柳永曾经任定海正监盐监,晓峰盐场为其子场。“唐至元,官府收盐,于盐场设官仓”,晓峰盐场设有盐仓,遂名。
明朝天启《舟山志》已记有盐仓之名,《舟山志卷之二》中有“盐仓岙,田地颇腴”记载。民国时,盐仓为“盐河乡”,盐河,即盐仓与义页河的合称,现在则叫盐仓街道。
4.盐廒与鳌(廒)头浦
廒,原意为收藏粮食的仓房,仓廒。而盐廒,成为收集、转运盐的机构。有官廒和商廒(官督商办的食盐储、运、销机构)之分。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官收定海之盐,沿海内港15岙设风、调、雨、顺4廒,由定海知县管辖,称文廒;悬山内洋设河、清、海、晏4廒,由定海中营游击管辖,称武廒,这“文廒、武廒”当属于官廒。晚清、民国时期,岱山设立的商廒则属于官督商办的食盐储、运、销“公司”了。
定海临城的地名鳌头浦,可能与盐廒有关。
鳌头浦,《舟山市盐业志》又写作“廒头浦”。查阅清光绪六年《定海厅志》地图,这一带标作廒山浦,西有廒山,筑有廒山塘。这一带历史上确实也曾经有过盐廒。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叙县·仓库务场》中记载:“芦花盐场,县东十三里。本日东监,为西监子场。其敖(“敖”“通”“廒”)寓于谢浦,岁久勿治。淳熙十五年(1188),监官鲍渭新之。嘉定五年(1212)置为正场。”谢浦就是现在的鳌头浦。文中的“芦花盐场,县东十三里”有待考证,其敖寓于谢浦,则应该是有出处的。
5.由盐墩衍生的地名
“墩”的地名称谓,是舟山盐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墩”与舟山盐民王金邦创始的板晒制盐工艺有关系。
民国《岱山镇志》载:“王金邦,嘉庆时人。岱山地本斥卤,居民向以煎盐为业,成本既重,出产亦微。金邦创制盐板易煎为晒,岱盐遂渐推渐广,为出产之一大宗。相传其初作时,因挑盐,匾担上有卤,见日凝结,乃用门板试晒,果能成盐。且用力少,而成功速,於是制为盐板,相率仿效。至今居民咸食其利,且流行於江苏滨海各地,实金邦为之倡也。”
板晒所用卤仍采刮泥淋卤法,但较前有所改进。
民国时期奉化的孙振麟曾经撰写《岱山游记》,详细记载制盐之法:“先筑盐田,使之极平,无凹凸顷斜之处,而四周掘沟以通海潮。田面之泥吸收海潮卤分,风吹日晒,色白如霜,即俗所谓盐花也。乃用特制之牛耙爬起浮泥,反覆抄细,聚成直垛,挑积土堆,谓之日溜碗,以沥卤焉。卤尽泥淡,仍返於田中,往复无穷,溜或作漏普通於盐田之中。聚土为溜,成圆形,周围约五六丈,底及四周筑之,务极坚实平滑。乃於其下匀铺稻草,另埋一通节之竹管,管口斜截,露於溜碗之中心。”《岱山镇志》中《岱山盐说略》又云:“场中积土为圆墩,其名曰溜。”溜为固定设备,圆形,呈碗状,俗称漏碗。四周高起,当中圆空,均用筋韧熟泥铸成,并敲打坚实无缝,以防泄漏。溜底中心略低,埋一通节竹管接至外面溜井缸,又叫卤缸。把含盐分的浮泥放进溜碗(墩)中,灌以海水。卤质渗聚,循管而人,由管口滴水于缸,形成高浓度的卤液,就可以用特制的盐板盛卤晒盐了。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