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地名与古代海盐生产(2)
《舟山市盐业志》载:“岱山地势,较高,可常年刮泥,每市亩盐田可配盐板10块左右,一般以3市亩盐田为一制卤单元,俗称‘一墩泥场’,溜筑于泥场中心,每单元配溜两只,每溜可以容泥150担左右。”因此岱山的“墩”,可以理解为“场中积土为圆墩,其名曰溜”。
而定海、沈家门的“墩头”则另有涵义。定海泥场地势低洼,常被潮水淹没,一年中可刮泥时间仅一个多月,每市亩盐田可配盐板7块左右,必须先筑“墩头”,作为储泥、制卤和安置盐板、卤缸、盐仓的基地。孙振麟在《岱山游记》中记载,从舟山本岛东南行至沈家门一带“遥望岸上,土堆累然,蓬舍历历,询知其土堆为盐田之卤泥”。这里的“墩”,就是指高高隆起储放的卤泥“墩头”。墩头高出泥场1-1.5米,也以大潮不漫为准。溜筑于墩头边缘,内径上下相同,每溜可容泥30担左右。墩头有大有小,其面积约为所配泥场10%。
在以前的舟山盐区,含有“墩”字的盐业地名比比皆是,有的地区虽然至今还保留着盐场,不过昔日刮泥淋卤的老盐田早在1958年开始就逐步改造成滩晒盐田,高高的盐墩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以下为含有“墩”字的盐业地名:
沈家门的“墩头”,指的就是过去晒盐的泥墩头。
沈家门小干岛的“外墩头”,得名于过去海边有晒盐的泥墩。
定海紫薇的“墩头”村,过去为晒盐的盐墩,习称墩头。分上墩头、下墩头。
定海盐仓的“墩头王”,今海富村,筑有许多滤卤用的土墩头,村民姓王为多。盐仓,宋元时期居民多以煮盐为业,置有晓峰盐场,遂名“盐仓”。盐仓附近还有花园墩、张家墩等盐墩相关地名。
六横岐头的“大墩”,又名咸墩里,所在地原晒过盐,有咸土堆成的大泥墩,故名。
定海长峙岛上有“老墩”,旧晒盐土墩上,故名。长峙岛上还有王家墩,旧时为晒盐土墩,王姓最早居住,故名。长峙岛上还有前盐村,村居长峙山前,村民多晒盐为业,故名。
定海岙山岛上有“大墩头”,位于大盐墩上,故名;岙山的“中墩”,位于大墩头与松山门中间的旧盐墩上,故名。岙山岛上的“塘墩”村,村落在塘边土墩上。
定海册子岛上有“墩里”,过去地近海岸,多制盐墩子而得名。
岱山的岱西盐场,有张家塘墩、下塘、高坎墩等地名,都为筑塘后成土墩溜泥之用。
6.岱山巡检司与司基
巡检司是宋、元时期的军事机构,也曾经监管过盐场,巡查私盐。宋(宝庆)《昌国县志》记载:“皇朝端拱二年(989),置为盐场,有巡检同监。”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叙县·官僚》中又记载:“岱山巡检,县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宁以前,昌国监有巡检兼盐监。既置县,则移巡检於岱山驻扎,仍兼监岱山盐场,主管烟火公事,巡捉私茶盐香等。后别置监盐,巡检止守本职。”由此可见,宋朝的岱山巡检司,仍兼监岱山盐场。
到了明朝万历七年(1579)裁撤岱山、螺头巡检司,剩存宝陀(今普陀山)、岑江(港)。至清雍正七年(1729),浙江巡抚李卫奏请移岑港巡检驻岱山,署在司基蜘蛛墩东岳宫之右首,仍称“岑港司”,循旧名。康熙《定海县志·卷三》记:“岱山巡检司,基尚存。”现今东沙镇“司基”地名即源于此。
7.由盐厂衍生的地名
厂,原作棚舍解释,“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厂屋就是棚舍,指的是无隔墙的房屋。古人晒盐,往往在盐田中建立棚舍,以作盐工休息、存放杂物。孙振麟在《岱山游记》中记载:“遥望岸上,土堆累然,蓬舍历历,询知其土堆为盐田之卤泥,其蓬舍则制成之卤及晒存之盐也。”“蓬舍历历”指的就是盐厂的棚舍。
草仓也用来做盐的仓储之用。《舟山市盐业志》载:“唐至元,官府收盐,于盐场设官仓。多系乱石垒砌,上铺毛竹,覆盖稻草,绾以竹签,称草仓。”
古代一般以“盐场”、“灶”、“亭”等来表示盐业生产的建制,而舟山常独以“厂”来表示盐的生产单位,这可能源自清朝。如康熙《定海县志》载:“其民间食盐,止许食锅煎煮,自煎自食,永不{午设厂砌盘煎烧私贩……”等。至今,舟山的许多盐业地名都与“厂”有关。如:
桃花岛的“盐厂”,清末有史姓人家在此搭草厂(房)晒盐,故名盐厂。
朱家尖有“盐厂头”,清朝中期村民在此搭建草房晒盐,村在晒盐土墩旁边,故名外厂。盐厂头的卖盐山嘴,则是此处曾设盐店卖盐。
平阳浦的“下厂”,古时居民在此搭草厂,草房居住,晒盐为生。
湖泥岛有“老厂跟”,当地先人从镇海迁移过来,建有张网草厂,从事渔业、晒盐等业。
马岙的“长白厂”,最早的居民从长白迁来,结棚晒盐。马岙盐场附近还有下厂、中厂里等地名。
岱山岱西镇有“上厂”、“下厂”,下厂(原上盐厂,作盐仓用)、上厂(原下盐厂,作盐仓用)、官厂基(官办盐厂,储存晶盐),这些“厂”皆为晒盐之草厂
干石览镇的盐厂里,村里原有盐厂,因此得名。
8.由盐盘衍生的地名
定海长白岛的西尼盘盐场,可能与煮盐的盐盘有关,西尼盘即西泥盘。
盐盘是煮盐用的锅。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开工开物·作咸》中记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缝合处,一经卤汁结塞,永无隙缝,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盐。”
盐盘有铁盘和篾盘之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本监(指:正监盐场),旧皆铁盘,取土於六月两汛之间,八月始起煎。亭户虽有上半年之逸,若两汛时分阴雨稍作,则岁计遂误。,大德元年(1297),管勾黄天佑始以上命,巧出方略,改铁盘之制,用篾盘随时起土,一如他所,春即起煎。亭民遂得时,用其力,预期补办,无岁终积欠敲扑之峻,实多便之。”铁盘笨重,拆砌费时不方便,而篾盘使用比较方便,一俟天晴随时起土。
铁盘、篾盘煎盐昼夜不熄火,以节燃料。自起火至熄火,谓之一火伏或一造。铁盘每造四至十日,熄火后即行拆卸,他日开煎,重新砌盘。篾盘每造一般为十昼夜,熄火后拆毁,以后煎煮用新的篾盘。
篾盘(竹盘)其实就是泥盘,篾盘是竹子和泥巴一起制作而成,底下是泥巴,所以可以煎熬而不渗漏,篾盘、竹盘起始于元朝大德年间,长白西尼盘的盐盘制盐则也可能起于元朝。
9.由“塘、浦”派生的地名
舟山还有许多因盐业生产需要而得名的盐场场区设施名称,以海塘、浦、碘等作通名。这些设施外御咸潮,内护田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盐业产量的提高。如定海临城万塘盐田,《定海厅志》载:“万丈塘长1470丈,清乾隆三十二年,居民金苍孚、孔全忠创建”,万塘地名缘于万丈塘。
浦,水边或河流人海的地区。但在舟山,浦不是一般的河流,一般指的是有碘门的水道,可以将海水引入滩涂,也可以将河水排人大海。民国《岱山镇志》中《岱山盐说略》:“岱山之场以山为界,山以外皆大海,故场在山里,其潮须由浦通入。晒盐者俟潮涨时,用水车戽入场间,使之灌足。”岱山的摇星浦是岱西盐场的海水排放渠道。又如,芦花浦、平阳浦连着古老的芦花盐场,是芦花盐场的海水排放渠道;东江浦、甬东浦、廒头浦、茶山浦等都留有古代盐场的痕迹。
舟山被称为“渔都港城”,自古得渔盐之利。盐业曾经是舟山重要的经济产业,盐税收入是历代官府的重要财源,盐也成为海岛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盐也是水产加工、渔业生产的必需品。民国孙振麟在《岱山游记》中说:“岱山人之计算家产,多称举盐田及盐板数,如塞外之数马以对也。”可见盐业对海岛百姓的重要意义。因此,舟山城市的历史,与盐业的發展不可分割。千年沧桑,昔日的盐田已经演变成了高楼鳞次栉比的街市,演变成车来船往的港区,但是这个海岛城市还是深深地烙印着咸咸的盐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