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的数学通假
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产生了文化,民俗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在民俗文化中习惯于使用数学通假表达一种愿望,寓意深刻。
一、数学通假的概念分析
1.通假的含义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假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汉字的通用假借,即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1]。
2.数学通假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现实中总结出规律性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特点及性质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借助于数学的理论和数量判断是非,利用数学的结果预测和决策,仿效数学的方法拓展科学研究等。
数学发展也是应用所需,这种应用有时受到习俗的约束,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人们认为那是神的指使;又如达芬奇的黄金分割美学定律;再如彗星光顾地球是一种天体运动规律,不是人做坏事来惩罚的;达尔文的绿豆和黄豆杂交第二代的颗粒比总是1:3是物种的遗传规律,通过概率统计可以解释。从系统论来看,数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又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形成过程中,逐步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化——数学文化,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学对于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起的影响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字的简单、符号的简练、推理的简洁、逻辑的精练、公式的实效、图形的直观、构图的美丽、方法的优美等反映出数学元素(数字、图形、思想、方法等)的魅力。因而,人们时时处处都想用更多的数学来替代某些字或词寄托一种寓意,于是就产生了数学通假。所谓数学通假就是用数学元素与所要表达的音近或形似的字、词或问题进行替换,从而获得一种通俗、婉转、简洁、直观、美丽的期望效果。
二、民俗文化中的数学通假
数学主要由数字、图形及数学思想方法构成。民俗文化是民间的一种通俗文化,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口头传承)的都渗透大量的数学通假。
1.数字通假
数字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学科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读音、语调和含义。如数字“1”在汉语中读“yi”,在军事上读做“yao”,在音乐中读“dou”等。
“1”读音通假的故事。一位老大爷到医院看病,挂了11号,医生按次序看病,病人忍着疼痛直到医生要下班了也没听到医生喊“十一”,于是病人就问医生:还没轮到我吗?医生说:你挂了多少号?病人说:“shiyi”号;医生说:早就喊过了;病人说:我怎么没听见喊“shiyi”号?医生说:我早就喊过“yaoyao”号了,没人答应。后来病人就与医生争执起来,医生生气地说:“yi”就是“yao”,“yao”就是“yi”。于是病人记住了,医生问病人:“你哪个地方不舒服?”病人呻吟着说:我“yi”疼。医生说:“yi”在哪儿?病人说:在这里(手按着腰)。医生说:那是“yao”。病人回答:你不是说“yao”就是“yi”,“yi”就是“yao”吗?
“8”谐音“发”,“6”谐音“顺”,人们渴望发财,希望办事顺利,很多人都希望“8”和“6”越多越好,“4”谐音“死”,为图吉利往往避讳用“4”,许多宾馆避开用“4”,如4层楼用“5-1”,或“3+1”或3A;14层楼用“15-1”,18层楼(18层地狱)用“19-1”或“17+1”表示,采用加减法解决,多好呀。有的宾馆把“×04”、“×14”、“×24”、“×34”分别表示为“×66”、“×77”、“×88”、“×99”,很有文化底蕴。
传说宋代吕蒙生活贫寒,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意思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后来有人改为“二四六八”,“三五七九”,含义一样,但进行奇偶分类,体现数学分类思想。
当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喜好,如有的偏爱“2”、“3”、“7”等数字。
某些行业为了保密,利用通假产生了一些“行话”,又称为“切口”,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从一到十的“切口”也不同,如江浙一带裁缝用“口、人、工、比、木、回、寸、本、金”代表“1、2、3、4、5、6、7、8、9”九个数字,将“1元2角”说成是“口人”。上海商界用的数字就像是文字游戏,从字型取意,每两个字的意思都正好说明了一个数字,汉字从一到十为:“旦底、挖工、横川、侧目、缺丑、断大、皂底、公头、未丸、田心”,“旦底”就是“旦”字的底部,即“一”;“挖工”就是挖去“工”字的中部,即“二”,依次类推[2]。
9月9日为老人节,“9”通假“久”,希望老年人活到永久,偶数为阴,奇数是阳,“9”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两个“9”在一起,叫重阳,于是9月9日又叫“重阳节”。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数字串构成的节日也有具体内容。
深受百姓喜爱的某些电视台节目如“港城365”,把每天发生在全市民间的事情及时向民众报道,另外中央电视台“非常6+1”等,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流传在江苏北部一带的“369往上走”儿童游戏(如图1),此游戏寓意给人们一种勇往直前的鼓励,为何不用“147”、“258”,而偏偏用“369”?
先看玩法规则,就地取三种小块物体当棋子,三人对局,每人一子放在自己一方起点,然后三人同时伸出手指(最多三个)或每人抛出数数的小物体(最多三个),以三人手指或每人抛出物数总和决定谁先走一步,规定执“一”者(甲)为1、4、7;执“二”者(丙)为2、5、8;执“三”者(乙)为3、6、9;总和等于零为空,谁也不走;谁先到达庙的终线谁为胜者。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