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
摘要:"楼"字的意义曾在古汉语中发生演变。文章分战国早期、战国中后期、西汉三个阶段来考察"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战国早期,"楼"表示"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义;战国中后期,又出现"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屋上之屋(第N层房屋)"义。文章还对"楼"字意义的演变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汉语"楼"历史演变演变机制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楼"是最常用的词之一,表示"楼房"义。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楼"字意义在古汉语中的演变轨迹。
二、历时考察
(一)战国前期: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
在这一时期,表示建筑物义的"楼"出现42例(详细统计数据请参看后文《"楼"语料调查表》),其中《左传》2例,列举并分析如下:
(1)囚诸楼台,栫之以棘。使诸大夫奉大子革以为政。(《左传·哀公八年》)
例(1)"囚诸楼台"的意思是吴王把邾隐公囚禁在楼台上。可见当时的"楼"并不是人类居住的建筑。最早的"楼"主要用于瞭望守卫。《释名·释室》:"楼,谓户牖之间诸射孔,楼楼然也。"称"楼"是一种带有许多射孔的军事防御建筑。《尔雅》:"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刑昺疏:"凡台上有屋,陕而屈曲者为楼。"由此可以推断例(1)所说的"楼"是一种设在高台上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大概将俘虏绑在楼台上,以显示出示威、威胁的意味。
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1]提到,这种出于军事守卫用途的楼起源非常早,史前的一些氏族部落遗址,在环绕部落周围的防卫性设施壕沟或土墙的出入口附近,就有考古学家所谓"哨所"一类的遗迹,其形式大概是用若干较高的木柱杆架起平台小屋(或可称为干栏式高楼),或者是建于高墙之上,以作瞭望守卫之用。后世"楼"形式也可以通过在较高夯土上建屋的方法取得。
我们现代人观念中的"楼"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物。但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能看出楼是一种设在高处的防御性建筑,却看不出它有在建筑空间上层叠的意思。
(2)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左传·宣公十五年》)
《干戈春秋》[2]记载:"楼车是一种攻坚战用的瞭望车,因为车上高悬望楼,形状'如鸟之巢',所以又叫巢车。"杜佑《通典·攻城战具篇》记载着巢车的构造:"以八轮上竖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上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放四尺,高九尺,有十二孔,四面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就是攻城时,人在板屋里用辘轳提升至竿顶,就可以瞭望城中情况。
图一:楼车《武经总要·攻城法》
由图一可见,楼车的"楼"只有一层,看来早期的"楼"并没有在空间上层叠的意思,只是强调其处于高处。由此我们推测,早期的"楼"是设在高处的单层建筑,多用于瞭望。
成书时代稍晚于《左传》的主要研究防御工事的《墨子》,"楼"在该书出现了40次,大多仍表示"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义。以下是"楼"的两个用例。
(3)三十步置坐侯楼,楼出于堞四尺,广三尺,广四尺,板周三面密傅之,夏盖亓上。(《墨子·卷十四》)
(4)百步一木楼,楼广前面九尺,高七尺,楼囱居坫,出城十二尺。(《墨子·卷十四》)
例(3)中的"侯楼",又称堠望楼,或望楼。据田中淡考证,"堠楼"实际上称不上建筑物,不过是极为粗糙的监视所:"推想其底梁是由城壁外堞伸出,突出于空中,只在三边围上木板,涂以泥土,朝内侧的一面是开放的。"[3]其形制大致如下图:
图二:望楼《武经总要·器图》
据《古代防御军事与墨家和平主义》,例(4)中的"木楼"建于城墙之上,专门对付敌人的"高临""云梯"之类攻城器具的防御设施。这种应急的建筑较为简易:先用质(礩)敷设一条石基槽,上面再以"礩"横穿贯连,再在四角树立柱子,上盖屋顶。
从上面两例来看,"楼"仍表示"建在高处的单层军事防御建筑"义。同时,在《墨子》中,用于军事的双层"楼"出现了。只出现一例。
(5)令耳属城,为再重楼。下凿城外堞内深丈五,广丈二。楼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敌,善射者主发,佐以厉矢……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下高丈,上九尺,广、袤各丈六尺,皆为文。(《墨子·卷十四》)
在附城上建两层楼,而且上面写道"下高丈,上九尺",可见两层城楼的高度不一致。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在《墨子》中共出现了4个修饰"楼"的词语,分别是"扈""大""高""重"。以下是部分用例。
(6)寇所从来若昵道、傒近,若城场,皆为扈楼。立竹箭天中。(《墨子·卷十四》)
(7)守堂下为大楼,高临城,堂下周散,道中应客,客待见,时召三老在葆宫中者,与计事得先。行德计谋合,乃入葆。(《墨子·卷十四》)
(8)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适人。(《墨子·卷十四》)
"扈""高"从"楼"的高度进行修饰;"大"从"楼"的形体进行修饰;而"重"则从"楼"的空间层次进行修饰。前三者所修饰的"楼"是单层的,而"重"修饰的"楼"是双层的。根据"无标记"理论,"在语言系统中,有一些部位是基本的,'中性'的,因而是未变异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要对这些单位进行语音的和(或)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风格的等方面的变异,以求得某种添加的意义。发生了某种变异,在形式上会留下一定的'标记',形成了'有标记成分'"[4]。"楼"在战国人眼中是单层的,我们可以把其看做"无标记成分"。而当楼出现了"两层城楼"义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组合--"重楼",此时"重楼"就成为了"有标记成分"。到了《墨子》时代,"楼"的义域扩大了,可指代"建在高处的单层或两层军事防御建筑"。
(二)战国中后期:在沿用"设在高处的建筑"义的基础上,出现"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在战国中后期,"楼"只出现了4例,其中3例是沿用"设在高处的建筑"义。例子如下:
(9)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孟子卷十二·告子章句下》)
(10)若攻城围邑,则有轒辒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六韬第四篇·虎韬》)
(11)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六韬第四篇·虎韬》)
例(9)中的"楼"也属于"无标记成分"。《楚辞》王逸注"岑,锐也。"《方言》:"岑,高也"。所以岑有"高锐"义,用以修饰"楼"的高、尖。
例(10)(11)中的"飞楼"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楼车"(巢车)。马瑞辰云"六韬军用篇飞楼,盖即墨子之轩车,左传之巢车。"
在战国末期,"楼"出现了表示"两层以上的房屋"义,仅有一例:
(12)志爱公利,重楼疏堂。(《荀子·赋篇第二十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心爱护公众的利益,反被认为是在营造私人的高楼宽屋。前面是公众利益,后面是私人利益,可见在当时"重楼"已经成为了私有财产了。而且"重楼疏堂"是并列组合,"疏堂"既然是"宽敞的厅堂"义,那么"重楼"作为"有标记成分",表示"私人的两层(或以上)房屋"义是可信的。而且这一观点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5]:"至少汉代有层屋已毫无疑问,具体形象也于汉明器及画像中多见,以其形式之成熟来看,战国出现楼屋是完全可能的。"吕思勉先生认为:"今之楼,战国之世,乃能为之,春秋时尚无有也。"[6]在战国早期,"两层城楼"义已经出现,不过仅用于军事防御建筑。战国末期的"重楼"已用于住宅建筑,此时的"楼"表示"两层或以上的房屋"。而这个"楼"并不一定是"处在高处的建筑",只要在空间上出现重叠,即可称为"楼"。
(三)西汉时期:在沿用以前二义的基础上,又出现"屋上之屋(第N层房屋)"义。
西汉时期,"楼"建筑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出现了28次。其中沿用前代的意义共21例,另又产生了"屋上之屋(第N层房屋)"的新义,共4例。沿用前代的二义,例如:
(13)枨门柱户,上楼击鼓。荷盾曳矛,还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游。(《全汉文·卷四十二》)
(14)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史记卷四二·世家第一二》)
(15)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史记卷五九·世家第二九》)
(16)于是楚乘扬以楼车,令呼宋使降。(《说苑·卷第十二》)
(17)流遁之所生者五:大构驾,兴宫室,延楼栈道,鸡栖井干,标枺欂栌,以相支持,木巧之饰,盘纡刻俨,嬴镂雕琢,诡文回波,淌游瀷淢,菱杼紾抱,芒繁乱泽,巧伪纷挐,以相摧错,此遁于木也。(《淮南子卷八·本经训》)
(18)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19)菌阁兮蕙楼,观道兮从横。(《全汉文·卷四十二》)
(20)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全汉文·卷十九》)
(21)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全汉文·卷三》)
(22)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舡,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史记卷二七·书第八》)
例(13)沿用"城楼"义,不过层数不能确定。《中国城池史》:"城楼大都用一至二层,乃个别者做三层"。[7]
例(14)-(16)"楼车"的"楼",仍沿用战国早期"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义。
例(17)-(19)的"楼"沿用战国中后期"两层或以上的房屋,泛指楼房"义。该义在本时期占绝对优势。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楼"前面已经没有"重"的修饰了,也就是说,"楼"不需要"重"的标记也能表示"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可见,"楼"的建筑技术越来越成熟,而且这种建筑形式在皇宫贵胄中越来越流行。"楼"一词发展到这个阶段,区分"楼"的"设在高处的建筑"义和"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主要靠语境。前者一般用于军事语境,如例(13)(14),"上楼击鼓,荷盾曳矛""登楼车",都是描绘战争场景,此二"楼"便是"城楼"义。后者一般用于人文语境,如例(17)"兴宫室,延楼栈道",描绘了皇宫中高楼林立,复道交错的场景,此"楼"便是"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楼屋的形制大致如下:
图三:汉代明器--楼《古建春秋》[8]
从例(20)-(22)可见,本时期出现了两个新的组合--"楼船""楼舡",二者同义,应劭曰:"时欲击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也。"那么其形制究竟如何呢?《史记卷二七·书第八》:"治楼舡,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后汉书·卷一三》:"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汉代楼船考》认为:"汉代楼船的形制,是船上施楼,约十层,高十余丈。"本人在《武经总要·水战》中只找到三层的楼船(见图四),姑勿论其究竟有几层楼,我们认为,该船是因船舱形似楼房,所以才被命名为"楼船"。
同时,"楼船"还发展成为汉代将军的一种头衔,共出现31次。因为其已构成专有名称,本文便不把它纳入楼屋建筑的统计中。部分用例如下:
(23)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破石门,得越船粟。(《史记卷一一三·列传第五三》)
(24)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史记卷一一五·列传第五五》)
(25)楼船将狭,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史记卷一一五·列传第五五》)
图四:楼船《武经总要·水战》
同时,在这个时期,更出现了"屋上之屋(第N层房屋)"的新义。用例如下:(26)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列女传·卷之五》)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