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黔东南苗族食酸饮食文化
摘要:酸食是贵州居民饮食的典型代表,在贵州地区非常盛行,形成于贵州苗族人民的传统饮食习俗,受经济、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贵州少数民族居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
关键词:食酸饮食文化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1-02
人类文化的广阔视野中,饮食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又不断变迁,有时甚至其文化的形式超过了本质的本能需要,形成了一整套的饮食文化体系和独具特色的象征意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民族性是其最重要属性之一。饮食文化作为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的一套以酸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等文化习俗,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展整合,体现了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现象,食酸已成为黔东南苗族的名片,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流播海外,成为了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走访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各地苗寨,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入户调查,围绕当地饮食习俗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尝试从民族与饮食习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等多重角度,解析贵州黔东南地区的食酸文化现象,为进一步开发酸食文化提供参考。
1以食酸为核心的当地日常饮食
黔东南苗族饮食嗜酸辣咸,主食为大米,以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间杂荞麦、大麦、燕麦、高粱等。生产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副食方面,以调研的台江地区为例,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炒。
传统酸食分为白酸、红酸。红酸中又分酸辣、酸甜和醇酸。白酸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酸汤和酸菜。在黔东南地区,白酸是历史最长的酸汤之一。相传,苗族由寒冷的西北高原迁徙到云贵高原脚,携带的粮食由于自然发酵而形成了散发清香的酸味,聪明的苗族人则根据原理制成白酸汤。红酸便是在此基础上,加入西红柿、辣椒等熬制而成。该制作方式流传至今,几乎每一家苗人的老屋里都有这样一个发酵酸汤的坛子。目前在旅游市场和西南三省食用最多的是红酸。酸汤煮鱼是黔东南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坛酸菜有20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腌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贵州苗人善将鱼或肉做成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腌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只有款待贵客或“诺格刹”、吃新饭等重要的节日才能取来腌制的食物饱食一顿。
2环境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东南地区地形和地质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食物的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认为酸食可以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且有解药、解鱼肉菜毒的功效。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潮湿温热,降水充沛的湿热气候特征。湿热多雨的气候易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当地居民发现嗜酸不仅能够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而酸水坛、腌菜坛、腌鱼坛、腌肉坛等在黔东南苗族居民家中相当普遍。故苗族人把酸汤当成夏天清凉饮料,以防中暑。
3地理因素
贵州是结石病的高发区,这与贵州的多岩溶喀斯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关系。贵州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不溶于水,但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由于受水的侵蚀作用影响,长期被水冲刷的岩石中有大量的碳酸氢钙溶于水中。该地区的水质含大量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硫酸钙等杂质,水硬度高于其他地方,俗称“硬水”,长期饮用易患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但据统计黔东南地区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并不高,经推测这与食酸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酸食不仅具有生津健胃、杀菌助消化的作用,还可中和体内过多的碱性离子,防止酸碱失衡,预防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智慧的苗族人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用酸食巧妙的避免了结石、泌尿系统等疾病,现这一原理已被当地居民熟知,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