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贵州黔东南苗族食酸饮食文化(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4 16:3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马可心等
分享到:

 

  4五味缺盐因素

  中国人历来把味的审美放在菜品制作和质量鉴定的首位,要求“五味调和”,重视爽口、开胃与养身。黔东南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食盐供应全仰外省,且历史上贵州交通经济极不发达,导致盐价昂贵,居住在深山腹地的少数民族只能望盐兴叹。严重缺盐激发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酸味具有生津健胃、增加食欲的功效,故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烹调艺术。

  5政治经济因素

  贵州的酸食形成也与贵州的农业生产有关。贵州地处亚热带,光热水条件较好,地貌土质多样,生态条件好,也利于多种细菌、病菌的滋生。早在秦汉两朝推行郡县制时对贵州地早有“蛮夷之地”一说。历史上长期脱离政府管制的贵州经济落后、食物匮乏,加之贵州红壤难生长食物的特点,更是造成当地储粮困难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当地食物需具有长时间保存的功效。

  6食酸的养生保健作用

  苗族人民爱吃酸,除了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是酸食本身食疗的特性决定的。苗族以糯米或玉米为主食,这类粮食不易消化,而食酸可增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效,并可提高钙、磷等元素的吸收,加强肝脏功效,对防治一些疾病也有益。贵州夏季气候炎热,气温过高会引起人体代谢、内分泌、体温调节等一系列功效失调,食用酸味食品有利于调节身体平衡。夏季出汗多而易损失津液,适当吃酸味食品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夏季喜食生冷,用酸调味既可增进食欲,又能够杀灭肠道细菌。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主要,饮水可保持人体充分的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但饮水多了会稀释胃液,吃些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健脾开胃,帮助杀菌和消化。

  7黔东南少数民族酸文化功能分析

  物质饮食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必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规律。贵州黔东南地区食酸文化在历史演变和在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由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民俗的差异,虽然食物品种较为单一,加工、储藏和食用方法也简便,但却又具有不乏美馔的特征。在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非物质文化。这些食物原料与普通的食物也无太大差异,但建立在苗族风俗文化基础上的非物质饮食文化则带有较强地域特点。“酸食产品”的开发不仅仅为苗族人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报酬,改善了黔东南旅游地区苗族人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苗族人的文化内涵,加强了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这是人文主义无意识的切实体现。总之,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食酸文化是与所处自然和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和相协调的,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旅游开发,促进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大力挖掘和开发利用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食酸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尤金.N.安德烈.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5]孙補卿.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6]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