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辛亥革命时期农村教育的当代启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6 11:2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彩玉
分享到:

 

  乡村精英阶层在沟通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他们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抹杀,但是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农村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的易弦更张后,早已丢掉了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21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众多的政策法规,如“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他们的确给了人们很多的期待和希望,期待和希望他们能够承担起作为乡村精英阶层应承担的重任。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们的文化修养、素质、地位与古代的官员以及府、州、县学生员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乡绅在近代逐渐没落与近代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不无关系。人们在掀起土地改革运动,惩治土豪劣绅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将惩治对象扩大化了,很多具有儒家情怀的乡绅受到打压。这就造成在土改过后,乡村和政府之间出现了结构断层和权力真空。乡村社会因乡绅阶层这一环节的断裂,陷入了混乱无序的局面,国家迫于无奈不得不将政权全面下移,从县级下放到乡级。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支出,给政府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却又影响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乡村精英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城乡人才流通机制的僵化也是导致乡村精英只出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一个事实,土改之后到现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缺乏乡绅精英这个具有纽带与桥梁作用的中间环节的阶层已经多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打破这个局面,把乡绅阶层这一环节衔接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呼唤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出现,否则乡村社会难以和谐有序。另外,政府的权力触及乡一级也是影响乡村精神发挥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培养乡村精英就必须要求政府还权于社会,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发挥乡村精英的积极性,让他们带领乡村民众走向富裕和谐之路。

  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如何得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复原军人和返乡大学生是不二人选。复原军人受过正规的训练,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纪律观念,他们是目前拥护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和安全保障;大学生村官近几年在科技兴农和基层管理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和特岗教师政策的推行,来到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也逐渐增加。

  三、促进城乡人才的循环流通

  我国古代“四民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通过科举制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循环系统,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这可能是其重要原因。现代社会,随着城乡问题的凸显、矛盾的涌现,全社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城乡教育差别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政的干预,城乡二元对立较之以往逐渐弱化,这为我们重提人才循环系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良好契机。

  如何促进城乡人才的循环流通?因袭古法,首先鼓励离职退休的公职人员返乡,这为新式精英这一环节的重建打下基础,这是促进城乡人才良性流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中国以农立国,土地、故土在人们的心中有种特殊的情感,中国古代的农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跻身官僚阶层,官员辞退之后往往最终都会选择“告老还乡”,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古代乡村社会从无缺乏栋梁之才之忧。

  近现代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对立的加大,户籍政策的改变,高考转户口等政策的出台,客观地或者说毫无意识地导致城乡流通机制不畅,“逃离农村”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共识,这样乡绅阶层少了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当前完成城乡人才循环流通的疏导工作主要应放在鼓励离退职的公职人员返乡上,这是促进城乡人才良性流通的根本保障。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帮助其完成经济建设,而农村地区由于新式劳动生产工具的使用,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广大的青壮年农民通过招工的方式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这往往给他们带来巨大和严重的心理反差,这种完全脱离“天地玄黄”的生活使得他们对乡村生活存在着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一部分农村学子通过高考等方式进入城市,因户籍的更改,使得原属于他们的土地被收回,他们退休后无法再回到故土,只能毫无选择地留在城市养老,其子女也成了城市居民。这种情况周而复始,乡村持续不断地为城市提供新鲜血液和精英,而乡村精英本身并没有补给,这样,城乡流通机制变得单一,造成乡村人才的缺乏和断档。

  四、总结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受西方欧风美雨的浸染,带有明显的现代化表征。无论是晚清政府、民国政府还是民间的爱国人士乃至普通民众在战火轰鸣、屡战屡败的社会大环境下,都从教育入手,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来改良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而从整体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随着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的发展,中国的先进之士和部分教育家试图以报刊为媒介叩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之门,这种尝试在当时虽然阻力重重,但无疑加大了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涌现的新式学校不仅仅是对西方文明吸收后呈现的物质存在形式,而且还是对中国本土教育理念的重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较多,地域差异性较大,但我们在教育上往往奉行着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虽然我们一直试图增加教育的多样性,但终因种种因素的制约,教育依然呈现单一化的局面。在城乡对立比较显著的今天,我们在城乡的教育上是采取城乡二元化式的教育,还是使乡村渐趋城市,使得乡村城市一体化?农村教育一直很尴尬,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一直掌握在城市阶层手中,面对教科书上许多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事物,农村教育变得愈发无奈。我们不禁要追问:农村教育仅仅是给农门学子提供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还是要结合农村现有实际,开拓出一种与农村本身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我们经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仅仅把农村教育作为学习丰富的知识从而改变个体的命运的手段,则未免狭隘。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的总和,而逝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又总是前后相续的,不知历史,便不能知今,更不能顾后。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强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迹、遗存的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振兴的时代,历史对国人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自不待言。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浩如烟海而又以文言述之的文献史论著作,在浮华速食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品茗细读。本文研究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时间只是弹指一挥而已,但毕竟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已经太久,老学究式空谈义理已经无法使人信服。因此本文试图打开历史卷轴,横陈整个社会缩影,“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学史”,这是史学的核心精神和价值所在。

  我们研究农村教育目的是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农村教育:“它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5]这是我们每个关心教育的人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4.

  [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

  [3]王先明.从《东方杂志》看近代乡村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的视角及其他.史学月刊,2004(12).

  [4]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7.

  [5]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2001(1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