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唐宋词中一组愁情意象的审美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8 13:3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蝶
分享到:

 

  摘要:人们自古至今都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愁情,而优秀的作品总能将自己的愁绪写入字里行间,使读者感同身受,忧作者之愁。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与作者的审美能力与意象选择分不开的。意象,作为寓象于意的本体,在词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载了愁情的不同个性和情态。
  关键词:意象愁情芭蕉明月高楼燕子垂柳行舟
  表达愁情的意象有许多,较为典型的有芭蕉、明月、高楼、燕子、垂柳、行舟等。这些意象常与修辞结合,使愁情的抒发更为具体。
  一、“芭蕉”意象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而不同的词中芭蕉出现的形式也有不同。
  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中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嫩叶卷曲在一起,像蜷成一团的愁绪,比喻成为词的形象,词透过这些形象表达情思,因此在形式上将愁情具体化。而顾■的《杨柳枝》中“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中“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是写雨打芭蕉,看似写芭蕉实则写雨声,点染出雨打芭蕉之声的寂寞与空洞,与芭蕉嫩叶的形状不同,雨打芭蕉是以凄凉之音衬托愁情,将抽象的愁转为入耳的声音,再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特定的文化景象。在《唐多令》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词人没有写芭蕉嫩叶的形状,也没有写雨打芭蕉,而是描绘了芭蕉在秋风中飕飕摇摆的景象。雨打芭蕉之声引起的感受强烈,使人单是听到风吹芭蕉叶的声响,已难以忍受。同样,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将芭蕉作为单独意象,由芭蕉叶绿隐喻时光易逝,点出愁情。
  二、“月亮”意象
  “月”这个意象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夜深人静,一轮明月最能让人感到孤寂难眠,愁绪难断。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都以一轮残缺的月寄托了自己的愁绪,点染了整个词的愁情。“残月”本身就有种残缺的遗憾,多出现于送别的词句中。半月、残月都不是完美的形状,这弯月的形状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怀古之词中的明月像梳妆镜一样,照着历经沧桑的江城。这一轮明月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月”的明,反衬了江城的破败与沧桑。同样的,后主李煜的词中也有明月的描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目睹了自己的江山易主,经历了人生的繁华到悲凉,以月明衬出当年的奢华,反衬如今故国的不堪与破败。因此,明月这个亮丽的、清冷的意象,经常被写于怀古、亡国之愁中。愁情不只有离别之愁与亡国之愁,思妇愁情在词作中也俯拾皆是。而月在其中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将愁情具体化的作用。无论是明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还是残月“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月都好像被赋予了灵性,在孤单的夜晚陪伴着女子直到天明。曹组的《青玉案》也说:“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乡愁泛滥的夜晚,有这样一轮明月,怎不让人痛苦忧愁?
  三、“高楼”意象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