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19 15: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鲁静
分享到:

 

  三个译本里,郭沫若译本的节奏显得比较随意,读起来更像是散文,这是中国现代诗的特点;卞之琳译本的节奏与原诗的节奏一样,可以说是对原诗节奏的忠实再现;而丰华瞻译本,虽然模仿原诗的节奏,每一行诗里包含五个甚至更多的音群,但效果不显著。所以,卞之琳是逐字翻译,郭沫若是阐释翻译,而丰华瞻是模仿原诗。郭沫若译本和丰华瞻译本的节奏没有规律,并且诗歌行数也与原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诗歌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与愉悦性。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如卞之琳这样,坚决认为译者需要忠实再现原诗节奏,另一派则认为译者有权利按照译入语语言中习以为常的节奏来翻译原诗。《墓畔哀歌》采用的是规律的五音步四行诗,是用来表达当他踏进那座墓园时,其低沉、缓慢及肃穆的思想。而且,采用这种经典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当时虽沉重却平静的心情,也表明诗人对于人生生命的思索超越了个体层面。所以,把原诗的节奏翻译出来更好。另一派观点认为,对原诗节奏机械的模仿对诗歌的形式的转换没有益处,因为译入语的读者会对这种陌生的形式感到不适应。在中国,归化已然为很多人接受。如果“译者或译入语读者只能接受自己熟悉的或与自己熟悉的区别不大的事物,那汉语诗歌的前途堪忧。译者的责任或义务是向那些不能阅读原作的人们告知原作中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的组合方式”(扬德豫,1991:302)。

  2.三个译本中的韵律

  除了自由诗外,韵律几乎是所有诗歌最重要的特点。除了常见的尾韵外,英语中还有头韵、腹韵、倒尾韵、侧押韵和重复(如下方表格所示,大写字母代表押韵的字母,c表示辅音,v表示元音。)。

  《墓畔哀歌》里,使用较多的是头韵和腹尾韵。以前两节为例。

  Thecurfewtollstheknellofpartingday,(尾韵)

  Thelowingherdwindsslowlyo’erthelea,(倒尾韵)

  Theploughmanhomewardplodshiswearyway,(头韵)

  Andleavestheworldtodarknessandtome.(重复)

  Nowfadestheglimmeringlandscapeonthesight,(腹韵)

  Andalltheairasolemnstillnessholds,(头韵)

  Savewherethebeetlewheelshisdroningflight,(头韵)

  Anddrowsytinklingslullthedistantfolds:(尾韵)

  可以看到,诗人用了许多长元音,如/e/,/au/,/ei/和/i:/,诗歌读起来庄严肃穆。辅音/?/出现了八次,创造出一种绵长的嗡嗡声,将读者引入墓园中昏暗的氛围中,与诗人一起思考。诗人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bab,汉语读者对此不太熟悉。

  三个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有规律的押韵,并且与原诗的韵律格式相同。郭沫若译本没有规律的押韵,但有自己的韵律。他试着在每一行诗的末尾汉字上押韵,有时是“ing”,如第一节中的“暝、径、行”;有时是“en”或“in”,如第四节中“荫、人、坟”。还有许多例子,可以看到郭沫若在译本押韵上下工夫。丰华瞻译本也没有规律的押韵,但他的译本不乏创造性,如第三节中的“藤、鸣、门、境”和第七节中的“好、漕、笑、条”。可见,三位译者都在韵律上下了工夫,虽然效果不同。

  三、结语

  在翻译《墓畔哀歌》时,三个译本选择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于是有了三个各有特点的版本。通过对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1)三个译本都各有其创造性来竭力再现原诗的特点;(2)三个译本所选择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创造性的发挥,这点在丰华瞻译本上体现最明显;(3)三个译本似乎都比较侧重某方面而忽略另外一些方面,如郭沫若译本就倾向于表现原诗的古典主义,卞之琳译本尽力在节奏和韵律上取得与原诗同等的效果,而丰华瞻译本则主要将这首英语格律诗翻译成传统的汉语五言诗。

  参考文献:

  [1]Benedetto,Croce,translatedbyDouglasAinslie.AestheticasScienceofExpressionandGeneralLinguistic.MacMillanandCo.,Limited(St.Martin’sstreet,London),1909.

  [2]Clifford,Landers,E.LiteraryTranslation:APracticalGuide.CromwellPressLtd(GreatBritain),2001.

  [3]Mildred,L.Larson,edited.TranslationTheoryandPractice.JohnBenjaminPublishingCompany,Amsterdam/Philadelphia.Burton,Raffel.TheTranslationofPoetry,2008.

  [4]RainerSchulte&JohnBiguenet,edited.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60637;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Ltd.,London;John,Dryden.OnTranslation,1992.

  [5]RainerSchulte&JohnBiguenet,edited.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60637;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Ltd.,London;Yves,Bonnefoy.TranslatingPoetry.(TranslatedbyJohnAlexanderandCliveWilmer),1992.

  [6]方汉泉.综谈英语格律诗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7]丰华瞻.丰华瞻译诗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黄杲新.英诗汉译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海岸.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刘靖之.翻译论集.三联书店有限公司;余光中.翻译与创作,1981.

  [11]李啸初.诗歌翻译的美学探索—李白诗歌翻译中的审美主客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12]李容蓉.解构主义看忠实—浅析《墓园挽歌》丰华瞻译本.文化研究,2009(9).

  [1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雪峰.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文体特色研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新订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6]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7]沈建太,蒋杰.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晋阳学刊,1989(6).

  [18]吴梅花,许国新.风韵译—郭沫若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出版社,2010.

  [19]王宝童.也谈诗歌翻译—简论黄杲新先生的“三兼顾”译诗法.中国翻译,2005(1).

  [20]杨德豫.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