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尚书·洪范》思想浅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0 13:0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洪莲
分享到:

 

  摘要:《尚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先秦商周社会政治重要的文献资料。《洪范》是《尚书》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反映了丰富的内容思想,如五行、天人感应、灾异、神话、法、王权至上思想,本文将对以上思想作浅析。

  关键词:《尚书》《洪范》思想浅析

  《尚书》为上古之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时间跨度与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相近,语言文字古奥佶屈,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洪范》是《尚书》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历代对《洪范》的成书年代都有争论,但大致的时间可以确定为战国以前。《书序》说: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史记》记载:“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1]箕子是殷纣王时期的大臣,纣王荒淫无道,大臣们相继进谏,大王非但不听,还对进谏的大臣施以酷刑,“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2],周武王克商后释放了箕子,并问箕子殷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说出殷的恶政,于是周武王改问天道,箕子便以洪范九畴告之,“洪”即“大”,“范”即“法”,意为治理之大法,畴为类,九畴即九类,为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徵、五福九条大法,是君王治理国家的纲要,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其内容思想涉及的范围较广,本文就其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灾异思想、神话思想、法的思想以及王权至上思想作浅析。

  一、五行思想

  “‘五行’一词曾出现于《书经》的《夏书·甘誓》,传统的说法说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纪的文献。但是《甘誓》是伪书,即使不是伪书,也不能肯定它所说的五行,与其他有确凿年代的书所说的五行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记载,见于《书经》的另一篇——《洪范》。”[3]《洪范》中列举了“九畴”第一条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文中说水向下面润湿,火向上面燃烧,木可弯曲伸直,金属可加工成不同形状,土可种植庄稼。“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向下湿润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可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土地种植出来的百谷产生甜味。这里所提及的五行思想比较简单和粗糙,只是描述物质的特点以及物质和味道的联系,作者所想的仍然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等,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4]“《洪范》五行还没有相生和相胜的意味。并且也没有正式与四时、方位、无常、五脏等相配合,惟据五行的性质来配合五味。”[5]到了汉代,五行阴阳思想盛行,出现了各种关于五行的学说。“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是以仲舒,别向、歆,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举十二世,以傅《春秋》,著于篇。”[6]董仲舒发展了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五行相胜(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的观点。汉人五行说所依据的仍是《洪范》中的五行,无论五行排列次序如何,但终究是由《洪范》中水、火、木、金、土而来。所以,洪范的五行不仅开后代五行学说的先河,还影响着后世特别是汉代的政治思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