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略论盛唐诗作中包蕴的人文情怀(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0 13: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辰
分享到:

 

  笔者认为,盛唐诗作中包蕴的人文情怀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挖掘人性,无论是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还是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第二,彰显理性,表现在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真善美的有机融合;第三,超越升华,深受儒家推己及人、仁者爱人思想的感染与熏陶。简单来讲就是关心他人,尤其是尊重、关注人作为精神存在的地位、命运以及生存价值。

  人文情怀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建构。盛唐诗作中包蕴的人文情怀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人文情怀不仅反映那个时代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且为后世,尤其是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明鉴。由此可见,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人文情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贯穿于盛唐时期人们的思维习惯、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中的人文情怀,集中表现在诗作中就是对信仰、价值取向、人生真谛等的完美诠释,是对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一个时代的文化模式的一种不懈探索。

  二、“边塞大漠派”诗作:建功立业,心系苍生

  盛唐诗人气势磅礴,他们是象征盛唐国威雄壮威武的仪仗队。“在盛唐诗人那里,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但是,他们写得更多的,是理想和抱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或决策于朝廷,或建功于边塞,建立不世功业,擢取荣华富贵,最足以抒发他们的襟抱,最足以表现他们的气概。”[1]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边塞大漠诗,视野开阔,一往无前,意境高深旷远,格调豪迈悲壮。建功立业,心系苍生更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普遍的心理期待。

  “诗家天子王江宁”《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呼唤渴盼像“飞将军”李广那样龙城飞将,希冀朝廷能使自己有用武之地,立功边塞,报效国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更是脍炙人口,抒发了诗人英姿飒爽、气势灼人的慷慨激昂情怀。“边塞大漠派”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后世常常“高岑”并称的高适和岑参,他们的诗歌极具感染力,动人心魄。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举头望君门,屈掼取公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与“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异曲同工,如出一辙。岑嘉州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讴歌了驰骋战场、戎马倥偬的豪情壮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用绮丽笔触关注将士们百折不挠、戍疆卫土的战斗精神,彰显乐观豪迈情怀。除此之外,王翰的《凉州词》把盛唐人微笑地走向生命终结推向极致,充满了人文关怀气息。李颀著名的《古从军行》不但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姓名逐轻车”的汉族兵士们,更难能可贵的是把一种人文关怀延伸到对少数民族胡人的悲悯中去。一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更将这种情怀推向极致。

  由此可知,盛唐诗人们在建功立业的同时,普遍具有心系苍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高尚情怀。

  三、“山水田园族”诗作:物我相协,恬淡人生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用细腻敏感的审美嗅觉、开阔豁达的胸怀,通过描绘巍峨崇山、峻岭险谷、湍流大川、世外桃源的秀美风景,表现生活的安谧、闲适。从侧面折射出盛唐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乐观开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总体趋向稳定。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