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3)
(一)借代式
即容器或内容或隐或现形成借代格的语言形式。对于借代,上文主要从界定上论述,这里着重从辞效上说明。
以容器借代内容为例。洪迈说:“吴中人士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日,‘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更为‘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①洪迈未说明修改的原因。作者王安石说“不好”,但也未具体说明何以“不好”。
我们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来解释,则“绿”的对象并不是“江南岸”,而是“江南岸”上的逢春又萌绿的庄稼、杨柳、野草等等绿色植物。也就是“江南岸”是“容器”,而这些绿色植物是“容器”“江南岸”上的“内容”,这“内容”字面上却未出现,是被“容器”代替了。其结果是春风所到之处竟然不是以语言形式出现的“江南岸”,而是不见于语言形式的庄稼、杨柳、野草等等绿色植物。从语法看,“绿”是形容词,而用如使动动词,就是使“江南岸”变“绿”的意思。如果不用“绿”字,则“到”、“过”、“人”、“满”就是“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入江南岸”、“春风又满江南岸”,就构成春风在江南岸上(A在B中)的“容器——内容”意象图式,“江南岸”作为“容器”就不能借代“绿”(A),也就无从把千里江南岸一片绿色的春天景色描绘出来了。
意象图式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并没有具体可见的形象性。但这又并不妨碍在体现这种认知结构的语言形式中的词语可以具有形象性。正如语法结构是抽象的、概括的,却并不妨碍在其语法结构中的词语可以具有形象性一样。从认知上说,有的客观事物,表象值是很高的,反映它的词语,形象性当然也是很强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象具足,就是这样。
我以上对何以选用“绿”字的理解,如果王安石、洪迈地下有知,冒昧请教,不知以为然否?
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相类的修辞现象也是有的。如“朋友啊,请你干一杯”(《祝酒歌》),“干”的对象也并不是“杯”,而是“杯中的酒”,“干”也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动词,是使“杯中的酒”变“干”的意思。不过,“干”并不改变“酒”的颜色,其表象值也并不像“绿”那么高。因此,它是谈不上形象具足的。
(二)非借代式的各种形式
即容器或内容的或隐或现都不形成借代格的语言形式与其他各种语言形式。
1.隐内容而现容器或者相反
例如“空箱子”、“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内容”是离不开容器的,即使隐而不现,实际上仍然存在。说到“空箱子”,我们会意识到衣物等内容的实际存在,说到“空城”,我们会意识到居民、房子等内容的实际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语言表达方式。至于“赤膊上阵”、“赤脚大仙”,则是隐去容器“衣服”、“鞋子”,只现内容“赤膊”、“赤脚”。
2.容器小内容大
成语“胆大包天”只是一个极言想法非常之大的比喻、夸张,并不是说人的“胆”这个小容器能够包含了“天”这个非常大的内容。阎婆惜说:“我只知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水浒传》21回)这同样是一种比喻、夸张的说法,并非真实的事实。这话既违反了逻辑事理,也违反了认知规律。因为小容器是不可能容纳大内容的。阎婆惜对宋江平素控制着她心怀不满,这时拿到宋江暗通梁山的把柄,可以告官,于是说了这些泄愤的话。从修辞上说,这话颇有价值。因为这话既适应了阎婆惜倒打一耙的心态,也适应了施耐庵要写的宋江以此怒杀阎婆惜、最后被逼上梁山的题旨。
相声《扒马褂》大意说,一个人说他的一只大黄狗掉进茶杯里给淹死了。另一个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人说前几天在茶馆里喝茶,损坏了别人的东西,把那只大黄狗赔给别人了。这不就是大黄狗在茶杯里淹死了吗?这也是这种比喻、夸张的说法,巧妙地用于相声设包袱了。
3.容器疏而内容不漏
所以有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再如“这样的光景,只要太平过三年,漏碗也能盛满水”(高晓声《水库》)。“天网”是抽象的,不能用视觉直接感知到,而“碗”是具体的,明知它疏必漏,现在反而说“漏碗也能盛满水”,就必然使人想到这是极度的夸张,意在强调水库的水非常充足。这与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容器疏必漏的说法恰恰相反。修辞极尽正反利用语言达意之能事。
4.容器的真与假
把衣服、帽子、鞋子作为容器,护着作为身体的内容,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所为,飞禽、走兽是不会自行穿衣、戴帽、穿鞋来护体的,它们只能以羽毛、皮肤作为容器护体。因此,衣服、帽子、鞋子对人类而言,它们是真容器,而对飞禽走兽而言,它们是假容器。因而所谓“衣冠禽兽”、“沐猴而冠”,对禽兽而言,“衣冠”便是假容器,对“猴子”而言,“冠”便是假容器。当然,容器虽假,而这些成语作为比喻修辞现象所表达的意义却是真的。兽类以自己的皮毛作为容器,但不同的兽类也不可能互换皮毛,所以“披着羊皮的狼”的“狼”身上的容器“羊皮”也是假容器。这话用于凶恶而伪装善良的人,是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说法。
5.内容进入作为死地的容器而竟然栩栩如生
“沸鼎”对活“鱼”来说,是死地,“热锅”对“蚂蚁”来说,是死地。而在丘迟的笔下,却有“鱼游沸鼎之中”的话(《丘迟与陈伯吹书》)。事实上,沸鼎中的鱼是无法再“游”的。在日常用语中,也有“急得我像热锅里的蚂蚁”的话。事实上热锅里的蚂蚁,早就被热死了,不可能再“急”了。这些都是出于想象的修辞现象。前者比喻人处险境之中,后者比喻心情万分着急。
6.内容尚未进入容器,就在容器中产生效应
这种修辞现象,就是窜前夸张。这从认知上说是时间与空间配合的错位。比如“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就算“酒”(内容)喝进肚子(容器)可以成泪,但未喝进肚子时,是不能产生“泪”的效应的,如果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则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夸张,以窜前为其特色。再如:“他酒未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如果说“他酒喝进肚子,心就热起来”,就既不是窜前夸张,也不是夸张,变成直白的说法了。
7.内容溢出容器,到达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江水溢出“江”之后,竟然流到天地之外了。而“天地之外”是江水不能到达的地方。当然,所谓不能到达,是就自然环境说的,就修辞境界说,则是可以到达的。而且一经到达,便成了一种基于认知上的错觉或者基于认知上的联想、想象的修辞现象。王维在诗句里,溢出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思维定向,让汉江之水溢出汉江,流到“天地之外”,而汉江临眺就取得了浩瀚的江水薄天而去的最好的视觉效果,所见的景色也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也就和王维一样身同感受了。
8.容器与内容在句中互换角色
容器与内容存在包含、容纳和被包含、容纳的关系,但是容器与内容在数量上说并不是一对一的,一个容器可以包含、容纳多种内容,如一个杯子,既可以包含、容纳水,也可以包含、容纳酒、醋、咖啡等等。一个内容,也可以被包含、容纳在多种容器里,如“水”既可以放人杯中,也可以放人桶里或者缸里等等。自然,一个容器也可以同时包含、容纳多种内容,如一个杯子,就可以同时包含、容纳咖啡、白糖。从内容上说,就是多种内容同时放人同一个容器之中。我们从中看到,即使容器与内容相互之间变化多端,而在上文的例句中也未出现过容器与内容互换角色,即容器变为内容,内容变为容器的。而事实上,这种角色互换的语言形式是有的,这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段中由于语序的变换在上文作容器的词语在下文变为作内容,或者相反,在上文作内容的词语在下文变为作容器,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有的容器它可以放在别的比它更大的容器之中,它也就变为这个比它更大的容器的内容。比如肠、胃作为容器,它包含、容纳着作为它们内容的有待消化的食物,而人的肚子作为容器,又包含、容纳着作为它的内容的肠、胃。当这种情况表现在上、下文时,就成了这样的语言形式:“肚里有肠、胃,肠、胃里有待消化的食物。”这种变换可以构成修辞的回环格,如“祸(容器)兮福(内容)之所倚,福(容器)兮祸(内容)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再如:“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容器)有妹妹(内容),妹妹身上(容器)有哥哥(内容)”,这种回环格,可以收到善于表示两种不同事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修辞效果。如果不是容器与内容互换角色,如“阳光充满了教室,也就是说教室充满了阳光”、“一个房间住十个人,也就是十个人住一个房间”,就不是这样的回环格。所以只从变换词语的次序或位置来观察,是不能准确地阐释这种形式的修辞现象的。
9.一个“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中的容器或内容包含着另一个“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这是可以称之为“套娃”的修辞现象。比如“林教头误入白虎堂”中作为容器的“白虎堂”就是一个“A(的)B”的语言形式。成语“心怀鬼胎”则作为内容的“鬼胎”是一个“A(的)B,,的语言形式。“冠盖满京华”(杜甫《梦李白》)则“冠盖”作为内容而它本身又是一个以容器“冠盖”借代了内容“达官贵人”的“B(的)A”的语言形式。(套娃也可以由借代充当,附举此例,以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作套娃的还可以有它自己的套娃。如“他侨居美国珍珠港多年”,“美国珍珠港”作为内容“他”的容器,而这个容器又可分解为“美国的珍珠港”(“B(的)A”),“珍珠港”还可以分解为“珍珠的港”(“A(的)B”)。
以上9个小目所阐释的大都是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无逻辑之理而有修辞之妙的语言现象。
10.容器与内容在“A(的)B”与“B(的)A”中的命名特色
它们长于给事物命名,使事物名称富于修辞色彩。例如增加事物的美感,如杏花村、芙蓉镇;突显事物的产地,如龙井茶、茅台酒;蕴含事物的文化韵味,如五羊城、滕王阁;渲染事物的神秘感,如魔鬼峡谷、空中楼阁。
11.方位词在容器词后边对容器的定位作用
方位词的使用受到方位词的词义的制约。比如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上”、“中”、“里”都可以表示范围,所以可以互相通用,如“冰山(上、中、里)的来客”,而“上”还可以表示“表面”,“中”、“里”都不能,所以要说“脸上”用“上”,不能用“中”、“里”,“海面上”不能说成“海面中”、“海面里”。
四、借助语法分析来观察、分析
修辞现象是语言现象,自然与语法分析有关。有的“容器一内容”意象图式修辞现象是可以借助某些语法分析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深入地理解这种修辞语言的含意和表达效果。从而增加了修辞现象分析的深度。比如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延辉自悲自叹道:“我好比笼中鸟。”其中的“笼中鸟”就是一个“容器一内容”意象图式的修辞语言。它是一个完整的“容器一内容”意象图式,不能折开来理解的。如果用语法分析的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就是这样的:就是说,“笼中鸟”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里的宾语。而这种语法分析与“容器一内容”意象图式分析完全吻合。
“笼中鸟”在句中是作为述语的宾语出现的,而它又是一个“容器一内容”意象图式,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不能拆散的。而层次分析正好反映了它的整体性。这样就突显了这句修辞语言的准确含义和表达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杨延辉被困“番邦”的处境和自悲自叹的心态。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