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石评梅散文多样的主题与凄凉的风格(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1 14:4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乌兰托娅
分享到:

 

  (三)暖暖不息的亲情

  亲情构成了她散文创作中的又一大主题,与哀婉徘徊的爱情和明丽热烈的友情基调所不同的是,亲情在她的笔下如小河涓涓细流一般暖暖不息。这与她从小在浓郁的亲情环境成长下是分不开的。在《父亲的绳衣》中“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情忘便是禅,父亲来信时说‘明知道你的心情是如何的恶劣,你的事务又很冗繁,但是你偏在这时候,日夜为我织这件绳衣,远道寄来,与你福防御春寒。你的意思我自然喜欢,但是想到儿一腔不可宣泄的苦衷时,我焉能不为汝凄然!’”[8]这篇散文写于高君宇去世后的几个月,当父母看到评梅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责中,父母是爱莫能助,天各一方,只能通过文字交流让她宽心,那个家永远都是她的避风港。她的父亲是清末举人,但思想却比较开通。据庐隐讲,这位举人老爷很早就教评梅读书认字,并且是非常认真地教。石评梅有时没认熟,虽然夜深,也不许去睡。后来父亲任职于山西省立图书馆,她随之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这个时候的评梅白天在学校里,跟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精神比在家里活泼多了。不过,晚上放学回来以后,她的父亲仍然要教她读书,读的虽然仍是那些“四书”“五经”,但以后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良好的国学教育,这种古典的、传统的文化对她的性格、气质的形成,以及她此后的精神追求、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母亲》中写道“母亲!这是我离开你,第五次度中秋,在这异乡,在这愁人的异乡。我深深的知道,系念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9]写出来离开故土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楚。那份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割不断深深挂念的亲情。她母亲是续弦的。母亲就把一个妇人所能蕴藏的全部的爱都给了她,她不能不同情她的母亲。多年以后,她在日记里还这样写道:“母亲在这清静的夜幕下,常常弹弄着凄切的声调,常使我在一夜枕上,流许多伤心泪。”可见,这种感觉的刻骨铭心。也就是说,母亲一方面教会她怎样去爱人,一方面却又使她不能不深深的失望于这个对女子来说如此刻薄、如此无情的世界。我们是不能否认,石评梅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给她的家庭带来太多的伤害,相反,却是得到了她的家庭,主要是她的父亲的支持。就这一点来说,她在“五四”女作家中是得天独厚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想当然地认为,她有一个理想的、和美的、适合女性生存的家庭。她选择出走同时就意味着从此她就背离于故乡,意味着她也就失去了旧有的精神家园。并在她面前的任务只能是一息不停地去追求、去创建那个对她来说还是虚无飘渺的新的精神家园。这究竟是不幸的开始呢,还是幸运的开始?我们看到,在这场情与理地较量中,确实是理性的冲动战胜了亲情与感性。因而,多年以后,在她追忆起这段经历,她总一次次庆幸地说:“我能得今日这样地生活,都是了解我、认识我、相信我的父亲之赏赐。”因此我们通过作品看到评梅的生活,一半是慈母的呵护,一半是父亲的“严教”。也可以说,母爱给了她足够的温情,父爱给了她难得的理性。使得她的散文中永远体会着家的味道,暖暖不息。

  二、凄凉冷峻的风格

  (一)浓郁凄惨的自传色彩

  石评梅的散文就是自己本质力量的显影,不受外力的干扰,尽情表达自己自由的心态。她的不幸经历,初恋受挫与恋人病逝的悲哀;与友人相聚时的温馨,离别后的孤独;对于人生的怀想,社会的期待等等,大多是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是她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愿望以及理想的真实纪录,具有真实性和自由的美。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包含血泪的生命体验的展示与文化心理的的外化。读她的散文就如同透过她的生活进入她的生命,在她的作品中你会体会到她聪颖的天赋,敏捷的思维,纤弱的心理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她心中跳跃的火苗,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从《天辛》中体会她与高君宇的爱情,她爱的执着,爱的痛苦。含着最悲痛的果实,《一片红叶》中写出了她俩红叶题诗的情投意合,心有灵犀。《我只合独葬荒丘》中面对高君宇病逝,评梅的爱情世界坍塌了,她后悔,自责恨不得即可死去,去黄泉下陪伴君宇,与他同葬陶然亭,唱出一曲哀婉不绝的情歌。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她连续写《女师大惨剧经过》、《报告停办后的女师大》、《血尸》、《痛哭和珍》等文章.悼念栖牲的好友.表现出奋进的热情。她写道:我们将“执着你赐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假如我们倒下.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她又写道:“你的血虽然冷但却温暖了的是我们的铁志”。她深情地说.“指示我们罢.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应该说.石评梅在20年代时代潮流的浪涛和漩涡中,绝非是冷漠的旁观者.她有很高的社会热情和很强的参与意识。冷峻平和的文字下面是作者率性又浓烈的情感,像奔涌而出的激流,像火星迸发的烈焰。

  (二)苍凉的意象与幽冷的意境。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名词,常常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但是在石评梅的散文作品具备美学价值的意象却随处可见,并且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其基本构成要素就是意象。她感受力敏锐的特色也很鲜明。她喜欢用“冷月”、“流水”、“寒梅”、“紫罗兰”等等一些意象,通过自己内心的造型与思维,以文字外化成形象,引起读者的联想。在《母亲》中以“月儿”代表与母亲彼此互通灵犀,“摇摇欲坠的城墙”表达自己不坚定的信念等等。石评梅往往把一些带有冷色调的景物撷来构成幽冷的意境,如“寒林”、“疏雪”、“落花”、“残叶”、“银涛”、“荒冢”等等,天失华彩,又增强了苍凉的美感。在《我只合独葬荒丘》中“我望着两行枯柳夹着的冰雪罩了的护城河,这地方只缺少一个月亮,或者一颗落日便是一幅疏林寒雪。在这一样凄冷的背景下,作者与自己的爱人已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空寄相思无处应。写出来她内心的忧伤与愁苦。”在《肠断心碎泪成冰》中“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中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10]文中作者用白雪、新月、灰烬、作出一个令人心寒的意境,此时此刻此景与作者那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是一体的,和谐的。真是景中见情,情中有景。

  (三)无处话凄凉的文字

  她的散文有着浓浓的古典美。这来源于她先天的家庭教育,五四那批女作家都收到过良好的古典文学熏陶,她们的文字更多是古代哀婉又绚丽的花间体,但表达的更多是时代的强音。卢隐的文章中有很多李商隐、温庭筠式的抒情。《墓畔哀歌》中写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不就是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现代写照。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推集永久勿忘的爱心。作者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与心上人如王维诗中一样,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用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表达着儿女情长。如《梦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处处是古文与今文的调和,骈散相间,句式复杂多变,有着鲜明优美的节奏感。

  石评梅虽在散文里书写她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外在的社会生存困境。处处充满她的忧郁与哀愁,仿佛如一座冰山。当你认真走进她的世界,会发现那绮丽凄凉的文字下是她对自己的深刻剖析,是她用一个女子的生存写照体现社会的真实面目,如同在五四那一批作家林立的世界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以独特的风格在20年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她的文字,让她那一曲爱情陶然亭挽歌经久不衰……

  注释:

  [1]-[10]石评梅.石评梅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夏志清.人的文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丁帆.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判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