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汉语附和语的类型(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1 15: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武永珍
分享到:

 

  例(1)就开始那个(嗯)是吧(嗯嗯)我看这个还专门有调查的(嗯)有把它单独拿出来的(嗯)说是(嗯)那个话题开始前那个叫什么,tone嘛,(啊,tonetone)tone,夺取之前那个(嗯)算不算。[2]

  例(2)A:给你的那个软件就行。

  B:就那个audio啊?

  A:对啊,audition。

  B:哦,audition。

  汉语中同样有改变说法(「言い換え」)的表现形式。如:

  例(3)A:「終わり」那个我自己理解也有点,它当时给你弄得这个那个好几类,但你感觉哪一个都,就当时感觉挺混乱的。

  B:光知道它是「終わり」。

  例(4)把元旦定在了阳历的一月一日。之前元旦就是中国就是……农历的(春节)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例(3)中听话人是对说话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以结论的形式表达出来。例(4)中说话人说农历的正月初一,听话人经过预测,将其表达为春节。

  除此之外,汉语中也经常用笑声或轻微的点头来表示附和。

  在本次调查中,各种形式的附和前后共计使用83次,其中附和词(あいづち詞)72次,重复(繰り返し)为5次,改变说法(言い換え)是2次,可计的“笑”是4次。附和词(あいづち詞)的使用占到了86.75%,占绝大多数,而其中“嗯”的使用又占到了附和词的76.39%。但是这次的调查范围非常有限,数据呈现的特性可能和会话参与者个体有关,所以也不足以作为汉语中附和语使用的特点,在此仅作参考。

  2.3汉语和日语中表现形式的差异

  与日语相比,汉语中附和词(あいづち詞)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而且相互之间的组合也更加随意。如有“嗯”、“啊”、“好”、“哦”,也可以组合出“嗯啊”、“好啊”、“好哦”、“嗯好”等。可以较随意地在前面添加副词,如“不错”、“没错”、“也不错”、“都没错”等。也可以随意在后面添加词尾,如“好”、“好啊”、“好的”、“好的啊”、“好哦”。还可以对单音节的词进行重叠来增强语气,加以强调,如“嗯”、可以重叠为“嗯嗯”、“嗯嗯嗯”,“好”可以重叠为“好好”、“好好好”,“行”可以有“行行”、“行行行”,“是”可以有“是是”、“是是是”,“好的”成为“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双音节重叠是单纯的加强语气,三个音节需要看说话者的语气,可以是肯定语气的加强也可以是不耐烦的语气,四个音节则不再被用作肯定语气的加强,而成为一种厌烦的感觉了。

  作为非语言方式的点头,日语母语者的使用频率显然要高于汉语母语者。但是汉语中的点头无疑也是表示参与会话的一种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母语者的点头要比日语母语者的程度小很多,只是轻微的点头。

  汉语母语者经常以“笑”,不管是出声的还是仅仅作为面部表情,来表现附和的功效。但是日语母语者在“笑”的同时,往往会伴随有「はい」、「ええ」等语言表达。

  3.结语

  适当适时的附和语对会话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在错误的时间使用则会对会话形成障碍,影响沟通。汉语和日语中的附和语不仅在使用频率,而且在一些形式的细节上也有差异。为了更好地使用日语进行交流,必须对两个语言之间附和语的差异也多加留心。本次调查范围有限,希望下次可以搜集更大范围、更全面、更有效的资料,对中日附和语的异同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考察。

  参考文献:

  [1]堀口純子.日本語教育と会話分析[M].くろしお出版社.1997

  [2]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