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牡丹亭》论汤显祖的平民文学观(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5 17:0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龙怀菊
分享到:

 

  纵观杜丽娘与柳梦梅从相见到最后有云雨之欢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毫无所谓的爱情可言,有的只是情欲的满足与宣泄,这种说法在第二十八出《幽媾》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这出戏的标题就是“幽媾”,意思就是私下里交合,并且文中杜丽娘也明确地说:“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她的要求仅仅是每天晚上能和柳梦梅睡觉而已,并未涉及感情的专属权。这种大胆追求情与欲的满足的行为是汤显祖所热情歌颂的,但是却是以程朱理学治世的统治者所极力禁止的。无论是世情小说如“三言二拍”与《金瓶梅》,还是民间文学《山歌》与《挂枝儿》,肯定人的正常情与欲都是其共同的文学思想。很显然,汤显祖《牡丹亭》所表现的也正是人之常情的“情”,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这体现了汤显祖抒写人民心声,为人民代言的平民文学观。

  (三)刻画了下层人民的众生相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后就成为各朝统治者所采用的统治思想,儒家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也成为正统文学的标准文风。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在其文学创作时都秉承儒家温柔敦厚、严肃的创作态度。汤显祖虽然是一位极富才情的上层文人,但是他的戏曲《牡丹亭》却写出了下层人民的众生相。在这些描写中,最有力的是刻画了地位低下的婢女春香的形象;《道觋》一出里对紫阳宫石道姑身世的详尽描写;《劝农》一出中描绘劳动人民耕作图和田野优美的自然风光等。

  《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虽不如《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丰满,但是在《闺塾》一出中闹学的主角却是春香。汤显祖在这里塑造的春香不仅活泼机灵,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地位低下的下层人民的浅俗与风趣。例如当陈最良说关雎这种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时,春香接下来的抢白让人忍俊不禁,她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对于春香所叙述的那件事的时间大可用“不知何时”四个字表达完整,但是作者却让春香用两个短句来说,这证明作者谙熟平民的语言习惯,因此塑造婢女春香形象也更加真实。春香将“雎鸠”理解为“斑鸠”,把“在河之洲”谐音为“在何知州”,汤显祖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春香的机灵与活泼,同时也增加了这出戏幽默滑稽的平民风格。《牡丹亭》除了对春香这一平民进行了细致刻画以外,还利用《道觋》一整出戏来描写石道姑。在整出戏中,作者紧紧围绕着她是“石女”这一特殊之处进行生发描写,写她被逼婚后因其“石女”之故而产生一系列滑稽的事,直至最后被小妾欺负甚至被迫出家。对于石道姑这个极度世俗化了的宗教人物,作者对她人生经历的极度细致的描写概出于迎合市民世俗审美的需求。如果说《闺塾》与《道觋》两出戏描写了滑稽世俗的平民形象,那么《劝农》一出则描写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以及幽美的自然风光,作者在此出戏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山村耕作图。这幅图里有采桑、采茶的妇女,有耕地的田夫,有吹笛的牧童等,这里展现的是山野人家田间静谧祥和的幸福生活。作者通过对大量普通民众的描写,传达他关注平民生活与书写平民美好愿望的平民文学观。

  (三)表现平民百姓市侩、滑稽的审美接受

  《牡丹亭》是戏剧,是通俗文学,它的受众对象是广大的普通人民。因此汤显祖在创作此剧时就关注了平民百姓市侩、滑稽的审美接受,并在作品中进行了充分表现。在第三出《训女》中,当杜宝问及杜丽娘终日在闺房做些什么时,春香回答说“绣了打緜”,再问她小姐打什么緜,她说“睡眠”。在权威的老爷夫人面前,春香用谐音的方法说出了杜丽娘平时大白天睡觉的事,这是何等机灵聪慧的一个女子。这样描写不仅有助于刻画婢女春香的形象,同时也让观众捧腹一笑,达到活跃戏场氛围,产生幽默的戏剧效果。《牡丹亭》中最让人捧腹大笑的一出戏当属《腐叹》,迂腐的老儒生陈最良在这出戏中出场,他一出场就介绍了大家给他起的两个绰号。陈最良是南安府儒生,表字伯粹,但是由于他极度贫困,衣食单薄,后生小辈就顺口叫他“陈绝粮”来取笑他。再加上他“医、卜、地理,所事皆知,又改表字伯粹做‘百杂碎’。”给人起诨名是市井小人物最常见的行为,汤显祖本是想把陈最良塑造成一个迂腐、内心麻木的老儒生,可是我们却在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看到了汤显祖幽默滑稽的平民文学风格。陈最良的两个外号表现了滑稽的特色,而他去给杜丽娘当私塾老师的七个理由则是表现了平民百姓市侩的利益追求特点。陈最良自述他去相府当老师的原因有七:

  乡邦好说话,一也;通关节,二也;撞太岁,三也;穿他门子管家,改窜文卷,四也;别处吹嘘进身,五也;下头官儿怕他,六也;家里骗人,七也。为此七事,没了头要去。

  听完陈最良细数这七个理由以后,我们真的很难再将迂腐和心如枯槁这些词用来描述他,相反,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积极钻营的人。虽然他身上有诸如“吹嘘”“骗人”等市井游民的恶习,但正是因为这些缺点的描写,才显现了汤显祖平民文学观的素养。汤显祖为了迎合市民低俗的审美趣味,《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与性相关的描写。诸如第九出《肃苑》结尾时春香与花郎用《梨花儿》这个宫调的对话,徐朔方先生注释为“这里两句和上曲曲文,都是双关的秽亵语。”《惊梦》《幽媾》等出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欢会之态;《道觋》一整出详细记述石道姑的人生经历,汤显祖在这一出戏中利用石道姑是“石女”这一特殊之处,用了大量篇幅极其细致地描写石道姑与其丈夫在新婚之夜的种种,用词粗鄙,语意肮脏、秽俗。《牡丹亭》中这些成分作者大可以略去或者一笔带过,然而作者汤显祖却详尽描写。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增加“看点”以满足市民低俗的审美趣味,从而也表现了汤显祖满足市民审美需求的平民文学观。

  二、汤显祖平民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汤显祖平民文学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其师承渊源、交游情况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肯定汤显祖的平民文学观在《牡丹亭》中的展现不是他偶尔为之,而是这种文学观已深入其文学创作骨髓。

  第一,师承渊源的影响。汤显祖的师承非常复杂,在家学的教育下他从小就接受了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后来又受教于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罗汝芳;读到李贽的《焚书》时便以李贽为其思想上的导师,与之神交。汤显祖的师承渊源中,儒家讲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人世之道,首要关注的就是天下民生。罗汝芳是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承接王艮“百姓日用是道”的人民观,汤显祖一生受其影响颇深。在罗汝芳的言传身教之下,汤显祖形成了为人民大众代言的平民文学观。李贽的思想在当时社会被称为“异端”,他在其《童心说》中指斥儒学经典为“伪书”,并贬斥程朱理学对人的真性情的禁锢,呼吁保持人类的童心、

  真心,做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真人。由于受家学、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汤显祖《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生生死死追求至情的行为,表现了当时人民大众追求独立自由的爱情婚姻愿望。

  第二,交游经历的影响。与汤显祖交游的文人士子在被贬以后多混迹于市井,进行诗文、戏曲、杂剧、小说的创作,例如有名的文学家屠隆。与他交往密切的还有罗敬叔,此人一生浪迹江湖,过着卖文度日的生活。汤显祖不仅与文人士子交往,他也与身为东林党人的李三才交往过甚。这些人都趣味相近,常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更与普通市民往来频繁。从汤显祖的一些词作中,可见他辞官以后混迹于戏场之中,他还与亲自教演员唱戏,与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对这些市井小民,汤显祖同情他们生活的艰辛,甚至为他们的痛苦经历不平、愤激。正是有这些丰富的交游经历,汤显祖在《牡丹亭》塑造的市民形象才会那么鲜活、动人。这些人物例如下层婢女春香、老儒生陈最良以及“石女”石道姑等。对于陈最良和石道姑这两个市井小民,作者虽然写出了他们市侩的一面,但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一面。

  第三,社会风气的影响。汤显祖生活于明代晚期,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渐渐萌芽,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新的生产方式一样在渐变。封建地主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人们常常轻视经商者。但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文学消费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权利,市民阶层逐渐成为文学消费的主力。戏曲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其消费主体是平民大众,所以汤显祖在创作之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在《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市民生活现状的描写,这些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汤显祖为迎合平民审美接受而进行创作的平民文学观。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