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黎平竹枝辞》的纪实特质与晚清黎平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5 17: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吴玲玲等
分享到:

 

  摘要:苗族文人龙绍讷出身贵州世袭土司之家,凭借其对土司专治内幕的了解,本着“歌生民病”的救世心情,创作出以揭露黎平黑暗吏治为主要内容的《黎平竹枝辞》,语调或委婉或辛辣,但都代表着龙氏的忧民情结。

  关键词:黎平竹枝辞龙绍讷忧民情结

  中国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1-66-73

  晚清黎平府亮寨司举人龙绍讷(1792-1873)在其本支家乘《龙氏迪光录》第四卷遗文中,收录有《黎平竹枝辞五首》,这五首竹枝辞除一首是写黎平府的民俗外,其他都以纪实性的特质反映了晚清黎平府的社会政治状况:

  疲苦人民最急公,输将米谷歉犹丰,肩挑役及男和女,升斗何曾恕小童。

  土司也是一员官,老署萧条六月寒,案牍簿书无一事,阶前青草自雕刊。

  夕照初沉即便行,城中妇女最轻盈,呼童作伴羞人面,携手前途月未明。

  大腹膨膊脚八叉,乔装乔扮站官衙。官衙不识河阳宰,满县惟开皂隶花。

  规矩包儿裹在腰,卓锥无地也丰饶。八家名数分头目,举箸擎杯惯骂苗。

  这五首竹枝辞中,第一首描述黎平府缴纳赋税的情况;第二首描画出土司官署在晚清时期无所事事的画面;第三首涉及黎平府妇女夜行的习俗;第四首将官衙皂隶腐败的形象隐晦地刻画出来;第五首细画了黎平衙役盘剥百姓且肆无忌惮的嘴脸。

  一

  龙绍讷出身黎平府亮寨司土司世家,龙氏一族历经明清两代二十二朝,可谓历史悠久;龙氏二十三人先后世袭亮寨蛮夷长官司正长官之职,二十二代龙氏族人先后统治亮寨司456年之久,对亮寨乃至黎平府的社会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龙绍讷所描述的黎平社会现状是可信的。

  第一首“疲苦人民最急公,输将米谷歉犹丰,肩挑役及男和女,升斗何曾恕小童。”辞中将黎平府男女老少齐输田赋的情形刻画得入木三分。首句“疲苦人民最急公”,读来耐人寻味,首说百姓已经“疲苦”不堪了。《黎平府志》中有一条关于黎平古州镇的记载,与龙绍讷这首竹枝辞描述内容大致相似:“古州镇标兵丁复额库款充裕,发给米价银两、运脚银两,交该县采买挽运。古州镇标兵米无有窒碍,具文申复毋违特札各等因到县。奉此案查该硐采买相延承办,屈指百有余年,每至运解之秋,老少全家供役,累害无休。”可不就是“疲苦人民”“肩挑役及男和女”么?铜仁府教授胡长新记载了苗侗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不利种植且难于运输:“该八硐地方重岩叠嶂,道路崎岖,所垦田亩尽系梯盘腰带,所收禾谷自食不敷,加以挽运采买,实已万不能支,苗民重困难堪。”不仅黎平府如此,就是整个贵州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吴县人沈诚在他的《洋川竹枝词十首》中描述眼前的遵义洋川说:“山田终比水田多”。《播州竹枝词》从第三首开始讲述播州的农作环境:“石角山腰土皮薄,三斤犂錧十斤镢。年年山上生出田,不患水田患田脚。”词中十分详细地将播州的农作土壤之贫瘠描画出来,词后自注曰:“郡多垦山为田,望之如梯,溉田大半恃雨,然亦鲜旱者,为脚崩补砌为劳。”可见,播州农业生产也是十分不易。第四首“近日晴多不漏天,百钱斗米说丰年。忙求邻女作新妇,女大于郎好种田。”词中喜悦地记载只要风调雨顺,农人的日子就好过了。可后两句无情地道出当地风俗,“大妻小夫”只是为了生计。在生存环境严峻的前提下,多一个好的劳动力是多么地重要。第十二首“小麦青时大麦黄,黄云飞卷便莳秧。山田那得都如此,算我膏腴近水乡。”前两句讲述一片大好的农作情景,读来令人欣喜。后两句才道出真谛:只有靠近水域的地方,才能有如此好的农作环境。可见,贵州人民的自然生活条件不好,原本就是“疲苦”地生活着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