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基于语言顺应论的大学生语码转换认知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0 16:0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崔敏
分享到:

 

  (三)顺应心理动机

  语言使用者通常都是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来进入交际过程的。所以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中,当主导语言的表达无法准确地实现其交际目的时,交际者就会使用另一种或多种嵌入语来辅助表达,以顺应某种心理动机,如趋吉避讳、制造幽默、表明喜好、缓解冲突、缩短心理距离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拒绝等。例如:

  语料4:在新的一年里,愿你好事接23,心情4春天的阳光,生活56色,偶8点小财,烦恼到9逍云外,接受我10全10美的祝福。

  语料5:独眼龙:你好啊。

  风儿:hi。

  独眼龙:5646,我们聊聊吧。

  风儿:聊什么?

  独眼龙:请我哈9。

  风儿:SJB!

  语料4是学生收到的一则祝福短信,短信中频繁使用汉语和数字谐音进行语码转换,来实现发送者制造幽默、体现创意的交际目的,也有效地渲染了新年轻松愉快的气氛。语料5是两位学生在QQ聊天室中的对话,风儿用“hi”而没用“你好”来回应对方,或许是因为他正在忙着,也或许是不愿回应对方的一种敷衍。接着独眼龙将“无聊死了”转换成“5646”这一网络语言,更能表达出无事可做的心情,也体现了大学生在网络语言的制造和使用方面的活跃程度。最后风儿用SJB(神经病)来结束对话,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强烈反感和拒绝继续对话的意愿。由此两例可见,语码转换在交际中对特定心理动机的高度顺应,使交际双方以最佳方式获取对方语言所承载的意图和态度。

  五、结语

  本课题是基于小型语料库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的研究。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语码转换存在的必要性。除了上文的语料举例外,在我们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大学生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的其他特征,如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的敏感和对各种语言的使用更加娴熟。而女大学生较之男大学生而言,语码转换的频率也更高,从心理动机来看,说明女性对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加渴望,她们对语言的借用能力高于男生,所以更加享受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优越感。此外,语言情结和角色关系的改变也会导致语码转换发生。例如,学生中的老乡见面使用家乡话的占80%,而仍然用普通话的只占20%。同学之间的交际语言比较随意、生活化,而跟老师的交流就比较严肃庄重,甚至有专业性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变迁,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交际策略,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语言使用者喜闻乐见,顺应着他们不同的交际目的,从而充分体现语言的时代性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Collins.CollinsCOBUIL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CCELD)[M].LondonandGlasgow:Collins,1987.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NewYork,Sydney,andAuckland:Arnold,1999.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9-135.

  [4]李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科技信息,2010(14).

  [5]李冬艳.大学英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动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陆颖.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8]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

  [9]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王瑾,黄国文,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4).

  [1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159-162.

  [1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