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流浪·苦涩:论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精神探索(2)
虽然李杭育所描写的江上儿女多是浑身是劲儿的莽夫,但他们身上有可爱质朴的自然气息,是未经现代文明浸染的璞玉,可是我们不难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古典浪漫的气质。他们也许是孤独流浪的漂泊者,但孤独并不是闭塞他们前进的阻力,孤独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在瞬息变化的外界环境中保持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存在是对古老生活方式的一种祭奠,他们有种古代文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二、拒绝与坚守:“最后一个”的精神探索
李杭育的小说中有一群“最后一个”,他们以傲岸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所谓“最后一个”,本身就意味着拒绝什么坚守什么,他们拒绝的是现代的工业文明,坚守着古老的生存劳作方式,这样的坚守看起来是如此的悲壮,时代的大潮裹挟着这群不愿上岸的遗老们,最终难逃悲剧的结局。《最后一个渔佬儿》中的福奎,只身一人泛舟于江上,死在江里是他的归宿,上岸对于他来说永远是不可能的。《珊瑚沙的弄潮儿》里那个绝不赶二潮头上岸的老汉最终没能上得岸来。《沙灶遗风》里的耀鑫也明白画屋师这个行当终将消逝。[4]
(一)苦涩的坚持
在时代大潮的到来之际,我们看到了一批像《陈焕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一系列歌颂农村新风、农村新貌的作品,改革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在欢喜新变化的到来,迎接全新的生活。李杭育在这历史变革的时期抓住了时代的阵痛,关注了一批人苦涩挣扎的心境。他的小说是这一切碰撞与沉淀的产物,民风民俗、古旧遗风与新潮现代之间不断摩擦与碰撞,显示出了一代坚守者苦涩的内心挣扎。
福奎作为葛川江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亲身见证了这古老劳作方式的行将灭亡。从前他过着江里有鱼、壶中有酒的惬意生活:“那日子过得真舒坦,江里有鱼,壶里有酒,船里的板铺上还有个大奶子大屁股的小媳妇,连她大声骂娘他都觉着甜溜溜的。那才叫过日子呢!”[2]22他过去的生活有滋有味,而如今的葛川江污染严重,早就没有那么多鱼了,渔佬儿们纷纷上岸去谋别的营生了,只有福奎固执地崇尚着他的渔民生活,不肯改变。
福奎在江里钓鱼,依旧用着钓大鱼的滚钓,可江里哪里还有那么多大鱼,他总能打上许多小鲳条子,“对葛川江上的渔佬儿来说,钓这种小不点儿的鸡毛鱼,就像没本事的狗偷自家窝旁的绒毛小鸡填肚皮,实在是很丢脸的”。[2]24而当有了意外收获钓了一条鲥鱼的时候,福奎就收起滚钓不再钓了。渔佬儿们认为再钓就算是“败手气了”。传统的观念深深刻在福奎的脑海里,他信奉着多年的生存方式,坚定地做最后一个渔佬儿,可是他的坚持换来的确是难言的苦涩。与自己相好的女人受不住他的穷马上要嫁给别人了,阿七对着福奎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知道这个男人浑身有的是劲儿,就是一副不肯变通的死脑筋让他这些年都这么穷。在阿七骂他“连条裤头都买不起,大白天穿姘头的裤头,你也不觉得着丢脸”[2]27时,福奎明白了这是他为了坚持所付出的苦涩的代价。
(二)理智的反思
现代文明不可阻挡地呼啸而来,李杭育除了写出一代坚守者不渝的坚持外,更理智地反思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所带来的内心纠结,从另一方面审视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时产生的影响。时代的进步是大趋势,新面貌新风尚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传统的文化中也有可贵和不可丢弃的一面。
《珊瑚沙的弄潮儿》中,当年的弄潮儿康达在面对奔流的江水时自惭形秽了,他不再是当年的风里来、浪里去的小勇士。城市文明在提供给人舒适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磨灭了自然赋予人的种种能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导致的是人的自身的退化。我们当然不是否定科学的日益进步,只是对文明前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要看得见,而不是一味地丢弃。原始的自然给予人类的是质朴、粗犷和惊人的体力,这些是被“最后一个们”所珍视的,现代文明的到来使这些“自然之子”感到无家可归,所以他们痛苦茫然。李杭育正是看到了传统和现代间的激烈冲突之后,将深刻的反思塑造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
我们能看到,现代和传统的交叉点,《珊瑚沙的弄潮儿》中那个不肯赶二潮头上岸的老头,在水里还跟儿媳说要看七点半电视屏幕上的《碧玉簪》,但最终死在江里,他的死显得从容,洋溢着幽默和壮美。现代的工业文明到来了,但乡民的生活里却依然上演着古老的文化。
仔细品读李杭育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对传统民族意识的一番简单展示。事实上,他注重的是在传统意识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时普通群众内心的焦灼和纠结,在面临转变时人们复杂的心理活动,现代文明进入普通民众生活后内心的碰撞和沉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在飞速追逐物质发展的如今,该如何守住我们传统的“根”。沉重的精神探索在社会转型时帮助我们反思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拒绝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抛弃什么。李杭育冷静地反思着文化之“根”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随意丢弃的,站在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
参考文献
[1]董炳月.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J].小说月报,1983(6).
[2]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李杭育.流浪的土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黄书泉.他造就了自己——与李杭育一席谈[J].当代文坛,1986(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