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虚字其性情也:文言虚词谈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0 16:4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朱友河
分享到: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一、抓住虚词揣摩情感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神态就是作者要表现的志趣。“诗言志”,志是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意趣与情感毕竟不是实在的事物,仅用实字是没法凸显那委婉而细腻的感情的。

  《将进酒》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重点抓住几个句子中的虚词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本堂课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也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文的好方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虚词“必”含金量很高。必:一定。背后的隐含意义是现在没被任用,但终有一天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李白的自信和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怀才不遇又渴望济世的复杂情感,通过这一字传递出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也是个虚词,当暂且讲,表面上是及时行乐,其实是无奈之举。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但:只。点拨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只愿长醉不再醒来,这是他的真实心理吗?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长安几年的遭遇,学生找到了理解此句的切口,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细细研读古诗文,不乏使用虚词的大家。

  杜甫《滕王阁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一句,前句写墙外,后句写阁中,墙外景色依旧,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只有阵阵松声自响。一个“自”字,暗示了景色虽然依旧,可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松声虽然是往日的松声,但楼阁已虚,不见当年听松的游客。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试把这两句改为“古墙映竹色,虚阁响松声”,成了对客观现象的简单陈述,读来还会有伤今怀古的深沉吗?

  再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

  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可是物终究是无情之物,所以常用一个“自”字来表现“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不能累无情之物”,而用“自”在的无情之物反衬,就更能写出不能“自”在的有情之人的悲苦。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连用两个“自”。落花流水,诗人无心欣赏,“自”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愁闷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使用“渐欲”、“才能”两组虚字。“渐欲”显得繁花纷纷扑面而至,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出春草初生使得诗人有一种欣喜和爱怜的心情。如果把它改为“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读者还能体会到多少诗人心里的感觉呢?

  在揣摩虚词时可用删除比较法。把句子中的虚词删掉后与原句比较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虚词诗眼的辨识有一定规律,从词性上看,以副词居多;从句子成分看,以作状语居多;从位置看,五言诗以第三字居多,七言诗以第五字居多;从用意看,以间接抒情居多。

  二、常用虚词举例

  1.但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兵车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