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陈东原与科举考试制度史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2 15:3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谢亚慧
分享到:

 

  如陈东原就科举考试制度之于学风的形成曰:“科举学问之空疏无用,远于实践,而为欲功名富贵之早日实现,不免奔竞干谒,玩法舞弊,教材既属空疏,所习惟表面文章,便不期然而然地流于悠忽怠惰。这便是科举时代的学风”[2]。而之所以形成这种不良的学风,陈东原分析具体原因有四:第一,科举制度的利禄诱惑特别是及第后的荣宠,是功名富贵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于功名思想的根深蒂固,遂使得士子们贪污腐化,以读书为敲门之砖。第二,由于科举以造就官吏为目的,舍此别无他路,所以,士子们为了青云直上,奔竞遂成风气;道德学问可以不讲,但结纳权贵,几乎成为读书为仕的第一要义。第三,由于科举对士子的要求只在课试之文章,甚为简单,容易使人生趣索然,而养成悠忽怠惰的习性。第四,由于科举时代的官学教材空疏简单,远于事实,不切实用,“除四书为人人必读外,唯有五经为专门之学,外此所习不过《韩文》、《楚辞》、制、诰、章、表、策、赋、经义之文、子史之妍”,从而造成空疏无用的学术,使得“科举学术皆纸上文章,口耳相尚,往往能言而不能行,所行又非如所言”[2]。

  值得指出的是,陈东原对科举于学风不良影响的论述,并不仅仅是基于学风本身,而是深刻洞悉到了其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巨大危害。如他说,“政治之腐败,官吏之贪污,士大夫之自私自利,舞文玩法,势利虚伪,科举时代功名富贵之教育思想,实应为一重要原因”!“悠忽浪漫闲散怠惰的习性,直接固关系于中国学风,间接实有害于中国民族。因为中国民族的政权、社会的责任,数千年中,均操在此种具有悠忽怠惰习性极深的士大夫阶级之手。”[2]这些见解,可谓深中肯綮。

  三、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认识

  科举考试制度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到了近代,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其对社会特别是对新式教育发展的阻碍也越来越大,改革乃至废除科举的呼声不绝于耳。陈东原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虽以古代为主,但在20世纪20年代新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教育的弊端乃至科举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他在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同时,也不时对近代教育的历史开始关注、探讨,这其中,自然包括对科举在近代中国社会命运的探讨。

  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之弊,陈东原结合学校的现实弊端,对科举的流毒进行了揭露。他说:“学校教育和科举教育一样,以为智识是人家已经发现的现成材料所累积而成,研究语言文字,就是这样接近这个‘智识储藏所’的门径。求学之道,只要从这现成的储藏所中取些出来,所以累积许多符号式的智识,便为教育目的,只求智识的量,不问智识的质。于质问时能作夸炫的回答,就算达到目的,对于一个人所抱的态度和方法,反不很注意。”[4]可见,在此,陈东原是将当时学校教育之弊比作科举之弊进行抨击的。在他看来,当时的学校教育,仅仅给予人肤浅的、残缺的知识,这种“符号”知识,即便是学得很好,也无非是一个两脚“书橱”,与科举教育无异。所以,针对当时有人倡言私塾书院制度,甚至喊出“准备科举”、“恢复科举”时,陈东原抨击道:“这是把智识看重在个人和书本上面,而忽略了社会和生活的缘故”[4];中国的教育问题,乃是在教育本身发生了问题;复古不能发展,改革才能前进。

  在他看来,中国的新教育虽行之有年,但“所有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在社会之地位,俱无异于科举时代。学生以学校为出身之所,教材唯教科书之是读。毕业生之荣誉,无异于应试时之登科;毕业生之文凭,无异于及第后之金榜。功名富贵之思想如故,学术之空疏如故,攀援依附、奔竞营私亦如故”,鉴此,陈东原痛心地叹曰:“科举时代虽已结束,科举教育之实质却仍存在”!对于此“洋八股”、“新科举”式的教育,他振臂呼喊道:“此种教育,若无彻底澄清之改革,侈谈普及,将使四万万人,人人皆为洋八股而后快,其患有不堪设想者”[2]!这些看法,在当时振聋发聩。

  为了不让新教育变成“洋八股”、“新科举”式的教育,陈东原在他对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中,基于对科举之发展及其弊端的深刻认识,在论述到清末科举考试制度的命运特别是当时有识之士对于改革、废除科举的建议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无疑,和众多的有识之士一样,陈东原也是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这些,在他一系列研究成果中,随处可见。

  1936年,他所著的《中国教育史》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部被后人誉为“第一部中国教育史专著”的著作中,虽然内容偏重古代部分,但在有限的近代部分中,陈东原仍专门以“废八股”和“武科试枪炮”为小节标题,对清末科举的变革和废除八股的最初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后,在1946年的“增订版”中,他特增加“清末之新教育”一章,并先行在《教育通讯》(复刊)第1卷第2~4期上发表。在该章中,又专列“废科举与设学部”部分,较为深入地分析阐述了科举被废除的原因和过程。如认为“科举不停,办理学堂,困难不已。盖时人仍以科举为正途,不敢遽送子弟入学堂。学堂学生,原已不多,而一遇州考,相率告退或请假以应考”;而针对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所制定的学堂奖励出身政策,他说:“学堂虽有奖励,然科举存在一日,学堂之发展即有一日之障碍。”[5]这些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陈东原在他所从事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中,不仅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而且,分析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学风乃至社会的影响,并将对科举的研究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极具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原.辽金元之科举与教育[J].学风,1932,(10):35.

  [2]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陈东原.中国教育之历史及其遗蜕[J].教育杂志,1930,(9):4.

  [4]陈东原.中国教育新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5]陈东原.清末之新教育(中)[J].教育通讯(复刊),1946,(3):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