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清末留日学生潮背景刍议(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7 17: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宋怀剑
分享到:

 

  三、日本政府对留学日本的欢迎态度

  日本政府对中国留日学生持欢迎态度是中国留日学生潮形成的外在原因。应该看到,日本方面在中国选派留学生赴日留学的问题上是积极主动的。一方面,吸引留学生是日本政府的一种政治需要。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了掠夺商品倾销市场、原材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加紧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加强同西方列强争夺中国市场,以促进其相对弱小之资本主义发展,在威逼清政府的同时,采取了笼络的策略,手段之一便是鼓励中国学生留学日本。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在致其外务大臣的信中,宣称:“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其习武备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亦必仰赖日本。清国之军事将成日本化。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定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国的阶梯。至于专攻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为中国将来改革之准则。果真如此……可无限量地扩张势力于大陆”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之中下层劳动人民抱着中日友好的态度,希望中日之间加强文化交流,热忱欢迎中国留学生,有的甚至与中国留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老师藤野先生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弃医从文后,日本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曾向他求教。日本人增田涉向鲁迅请教中国小说.鲁迅“几乎天天拨出下午写作的时间,替他讲《中国小说史略》,形似学生,实视同至亲好友一样。谈得高兴了,就在家里用饭。继续至夜,或一同到外面看电影等等”⑤此外,许多日本教育家也为培养中国留学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最著名者为嘉纳治五郎。黄兴、鲁迅、陈独秀、秋瑾、周恩来等人均在嘉纳治五郎创办的弘文学院留过学。总之,日本各阶层对中国留学生所持的欢迎态度,推动了清末留日学生潮的发展,是留日学生潮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留学日本条件便利

  日本留学相比于去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留学生有先天的优势,首先,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据当时的记载,去日本只需六天,而去美国东海岸就需要将近一个月,路程短,节省路费。然后,日本不管是在社会文化还是风俗习惯上,相对于西方国家,都与中国相近。在文字上,两国属于“同文”之国,两国知识分子习惯用“笔语”进行交流;在风俗习惯上,日本风俗与中国相近,容易适应,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有一种亲切感。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乃至实行“新政”的首要原因在于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日本君主立宪模式较议会制民主制或是总统制民主制容易接受。清政府认为日本的君主立宪模式既能学习近代西方文明,又不致动摇皇族统治,所以政策上倾向于向日本派遣留学生。”⑥

  总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潮的兴起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留日学生中的大多数没有按照清政府所预想的那样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力量,而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留日学生为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注解

  ① 靳春泓《浅析清末留日学生潮形成的原因》《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3月

  ② 舒新成,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③ 秋瑾,《秋瑾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 河村一夫,《驻清公使时代的矢野龙溪氏叨》,《成城文艺》,1967年

  ⑤ 许广平,《鲁迅在日本》,《许广平文集》(第二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⑥ 冯琳,《清末留日热潮成因初探》,《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