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从“名谒”看古人人际交往思维的变化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9 17:0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丁清
分享到:

 

  摘要:早自汉晋时期的名谒,到元明清时种类繁多的名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代的名片大致可以分为汉晋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其使用范围、格式、体制等方面的一步步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人的人际交往思维的不断变化。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名片的演变历程尚有模棱两可之处,对其中折射的交往思维尚未做纵观的、系统的阐发,本文试按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的源流,并试透过现象,阐发中国古人的人际交往思维在其中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名片人际交往社会关系思维变化

  名片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得非常早,只是当时不叫做“名片”,“名片”的称法是清朝才出现的,伴随着东西结合的近代名片的普及而成为固定化的名称,沿用至今。在古代,不同时期对名片有不同的称法和类别,即文中所谓的“名刺”、“名帖”、“名纸”等等。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中多以“名刺”、“名帖”通称古代的名片。中国的名片在鸦片战争之前,主要共经历了谒、刺、门状、帖、片几个历史阶段。下面将按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的源流,并试透过现象,阐发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思维在其中发生的变化。

  一、汉晋时期的名片

  (一)谒、刺

  “谒”一词本义为“拜见、请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作动词。秦末汉初,“谒”渐指标识身份的实物。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道:“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其谒的格式一般包含三个要素,拜谒对象的尊称、拜谒辞、拜谒人落款。书写上分正反两面,墨书隶体,极为工整,无丝毫潦草。以“师饶十谒”中的一篇为例:

  正面:进卒史师卿(正面)

  反面:东海太守级谨遣功曹史奉谒为侍谒者徐中孙中郎王中宾丞相史后中子再拜请君兄马足下(反面)

  首行首字多为“进”或“奏”,以表示尊重。“师卿”是对师饶的尊称。“君兄”应为师饶的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故称字不直呼名。“再拜”、“马足下”为当时书面敬语,以示尊重。据谒文,东海郡太守遣功曹史,并会同谒者、中郎、丞相史,拜见卒史师饶,礼遇颇高,必有重事。

  “刺”出现得比“谒”略晚,但相对适用于正式场合的“谒”来说,“刺”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当时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士人自我意识渐趋强烈,“刺”是士人交往不可或缺的媒介。爵里刺是刺的一个种类,要在刺上书写有官爵和乡里籍贯,一般适用于官场,而普通的刺所使用的阶层要广泛一些。《释名·释书契》云:“画姓名于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比如:

  泰别传曰:“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

  南昌东湖晋吴应墓,墓中出土形制大小相同的五枚木制刺,其中有三枚刺上面的书写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写有“弟子吴应再拜问起居南昌字子远”的字样。格式上均顶格书写,下压格为尾,直行一行,并书姓名及“再拜起居”等敬语。

  (二)阐发

  汉晋人际交往中使用书面形式的谒作为中介先行沟通,是在继承先秦礼仪交往习俗以及在现实交往习惯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三代礼乐社会中,贵族交往非常重视介质的重要作业。宾主相见必以介者传辞,《礼记·聘义》曰:“上公七介,伯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介”的存在主要是体现出交接过程中对对方的敬意。春秋战国时期虽礼乐崩坏,但仍传承了基本的礼节仪式,在此处,人际交往中如要拜见不熟悉自己的人,必须有介绍者,否则就是冒犯唐突对方。

  “谒”和“刺”扮演的就是“介”的角色,不过其形制及使用特点仍然有所不同:汉代高级官吏一般不得擅离职守,故遣隶属拜谒往来,在这种正式场合之下,使用名谒,并注明“遣吏奉谒”显得有礼而妥当。通常下级向高级用才“谒”,若官吏屈身向名士奉谒拜见则属“礼贤下士”了。而“刺”并不写对方的名称尊号,亦不写本人官职,只以“弟子”自称,更显其谦卑恭敬,无仕宦骄奢之态。

  总之,无论是因对象不同而专门准备的、谨慎严肃的“谒”,还是复制多份的、随时便用的“刺”,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视名片使用的心态可见一斑。而其统一的体制、惯用的敬语、端正的笔迹等,更是折射出其在交往时重视树立自身彬彬有礼的形象,重视践行互相尊重、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

  二、唐宋时期的名片

  (一)一般名帖、门状、拜年贴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人际交往除了使用普通的名帖、名纸外,还通行多种拜谒名刺,比如门状、榜子以及拜年名帖等。

  一般来说,唐人投递名帖大多和科举有关。举子们在应考前,携带诗文与名帖,四处奔走,八方求情。一旦考中,新进科进士们尽情狂欢,交际应酬,这时名帖也是必不可少的。中举者的第一件大事是“谢恩”,“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入门,并叙于陛下,北上东向。”(《唐摭言》卷三)

  门状又称门笺或门。“门状”一词在唐朝时已经产生,在唐宋笔记小说中曾经屡次出现,甚至在以前出土的敦煌文书中也偶有见过。中唐以后,在笔记小说中“门状”一词渐渐出现。沈括在《梦溪补笔谈》卷一中说:

  今之门状,称“碟件状如前,谨碟”,比唐人都堂见宰相之礼。唐人都堂见宰相之礼,或参辞谢事,先具事因申取处分。有非一事,故称“件状如前”,宰相状后判引,方许见。后人渐施于执政私第。小说记施于私第,自李德裕始。近世诌敬者,无高下一例用之,谓之“大状”。

  从此以后,官场之上和民间纷纷仿效,“门状”便成了唐宋时期平民和官员各自往来交际的工具。门状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至元明清三朝渐为拜帖所取代。“门状”出现之前,唐朝人交往拜谒习惯于使用名刺(唐代惯称之为名纸),门状是后来慢慢兴起的。

  门状的制作比较讲究,有的门状用红绫制成,赤金为字;有的门状就是一副织锦,上面大红绒字也是织成的。下官见长官,用青色底壳;门生初见座师,则以红绫制底壳,这样的形制可以说是比较豪华的。内容上,一则门状在称谓上与一般名帖有所不同,门状的称谓更加丰富多彩,可谓五花八门。因为经常是用来拜谒比自己权位重身份高的人,所以在称谓上往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谦称“门下小厮”、“渺渺小学生”之类,借以抬高对方。二则门状流行有字有画。

  拜年帖自然与拜年息息相关。过年时,除亲族间的礼仪性拜年外,宋代已开始流行社交性的以名刺拜年的活动。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言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很多士大夫交友广泛,若四处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和恭祝话语的名刺送到要拜贺的人家去,算是他已经上门拜年过了。这种名帖被后人叫做“贺年名帖”或“拜年名帖”,这种习俗后人称之为“拜年飞帖”。由于贺年名帖既简便,又不失礼节,因此很快便流行起来。现在的春节赠送贺年卡,可以说其实不过是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