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贴黄发展脉络及其与公文文风的关系
摘要:贴黄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书制度,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长达一千多年,对于提高公文处理效率、维护君主权威、巩固封建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千多年历史中,贴黄的作用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背后的原因众多,但不论如何变化和发展,贴黄制度都对中国封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对贴黄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公文文风的关系作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以期望帮助大家加深对贴黄这一古代公文制度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贴黄发展脉络公文文风
说起“贴黄”,想必甚少有人认识和了解。“贴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书制度,产生于唐朝,止于清光绪27年(1901年),经历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存在了一千多年。尽管“贴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本质上,它作为一种公文制度始终在封建统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依循历史规律浅谈贴黄的发展脉络和原因。
一、“贴黄”的发展脉络
自原始社会以来,公文便开始存在,有一种说法叫做“公文即政治”,可见公文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公文相比,贴黄自是没有那么历史悠久,也没有那么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从唐朝到清朝,从封建王朝的鼎盛到逐渐衰弱,可以说,贴黄见证甚至是参与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大半岁月。在这千年的时间里,贴黄其本身也随着封建君主们的统治需要而一直发生着内容和作用的变化。
(一)起源——唐朝贴黄:公文改错制度
唐代,诏令文书分为册、制、敕三种,其中,作为发布政令的敕书,自然是唐朝最具权威的下行文书,其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如果在敕书上发生错误,那么,它首先会对公务的开展、进行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的是皇帝的权威。但是,敕书都是由人来进行拟定的,产生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在那样一个物质水平、技术水平低下的年代,并没有最直接的办法来消除和解决拟定文书中出现的相关错误。同时,拟定好的敕令中也经常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于是,唐朝的“秘书人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发明了“贴黄”制度,至于为什么被称为“贴黄”而不是其他,这也是有一番缘由和考究的。
通过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发布政令的敕书是由黄纸书写的。有史书为证:“天后天授元年,以避讳,改诏为制。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和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1]因此,为了美观以及方便改错,相关人员们决定在错误之处贴上黄纸,在黄纸上对错误进行修改。即“敕有更改者,以纸贴黄”[3]。宋人叶梦得也在《石林燕语》卷三写道:“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黄亦黄纸也。”[3]42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贴黄随着唐朝用黄纸书写敕书的出现而出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公文改错,以保证公文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二)发展——宋朝贴黄:公文补充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了宋朝,贴黄的内容和作用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尽管贴黄制度在宋朝依然流行和被广泛使用,但是,不同于唐朝,贴黄制度已经不再用于对皇帝敕书的修改,而是作为宋朝公文制度中的一种公文补充制度而存在。
承接上文中引证自宋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今奏状割子皆白纸,有惫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于后,乃谓之贴黄。羞失之矣。其表章略举事目舆日月道里,见于前及封皮者,又谓之引黄。”[3]42。可以看到:宋代贴黄主要用于补充正文的内容。当用白纸书写的奏状札子,在内容上需要作某些补充时,则用黄纸补充写上,贴附在奏书的后面。因此,尽管作用与唐朝贴黄的作用不同,却也被称为贴黄。
相较于唐朝,宋朝的贴黄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上由修改变成了补充;唐朝贴黄用于皇帝的敕旨,宋朝贴黄则行于臣下的奏札;用纸上也有所不同,唐朝敕书和贴纸都用黄纸,宋朝的奏状则用的是白纸;
同时,我们注意到,宋代还存在着一种引黄制度,它与贴黄又有所不同,引黄是用黄纸将表章文书的主要内容写上放于封皮或文书之前,而这也是现代公文中“摘由”的源头。按照叶梦得《石林燕语》的记载,引黄制度是在贴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从公文制度的发展角度来说,引黄制度的产生,其意义是巨大的。将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日月、道理列举出来,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好的判断公文的内容和轻重缓急,这样的方法很好地提高了公文的处理效率,对于统治者阅读公文、处理公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唐宋两朝,贴黄制度已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可以说,他们只是名称相同实质却完全不同的两种公文制度。
(三)成熟——明朝贴黄:公文提要制度
对于明朝贴黄制度,它实际上是对宋朝“引黄”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只是名为“贴黄”而已。主要用于章奏文书的内容提要,由呈送章奏的官员自己用黄纸写上简要的内容摘要附在章奏文书的末尾。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记载:“崇祯元年,思宗皇帝命内阁制贴黄式样,并责全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粘附犊尾,以便省览。”
明朝,繁文冗文现象严重,作为公文提要制度而出现的贴黄制度对于解决其带来的弊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贴黄,面对数量众多且繁复冗长的公文,皇帝想要迅速处理公文、开展政务活动,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随着贴黄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它将公文化繁为简,提高了办文的效率;同时,使得统治者能够迅速的批答奏章,对于形成有序高效的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贴黄在明朝所发展和实行的贴黄与唐宋两朝的贴黄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唐朝创立的是一种文书纠错制度,到了宋朝成为了公文补充制度,再发展至明朝则变成了一种文书的简介和摘要制度。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其背后的原因众多,下文将对此作深入的说明。
(四)结束——清朝贴黄
贴黄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形成了定制。清承明制,对于贴黄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几乎没有进行更改和变化。但是,为了克服明朝繁文冗文的弊病,清朝对于贴黄做出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