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致青春》“怀旧”外表下的80后爱情观
【摘 要】影片《致青春》一直标榜着“怀旧”,导演打着“怀旧牌”,影片从片名、场景到演员着装无疑不引发着人们的怀旧情绪,但是纵观整部影片,除了一些形式上的怀旧外,内容上并没有太多的怀旧元素。反而,反映了很多现实的新兴爱情观,一种是只是默默喜欢但是永远不让对方知道的另类爱情,另一种是当下“唯物主义”的爱情。无不标榜着现实,刺激着观众,所以说与其说它是一部怀旧的青春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打着“怀旧”招牌的表现80后爱情观的电影。
【关键词】80后爱情观;另类;“唯物主义”
“爱情”是一个永恒而弥新的话题,“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句俗语充分的说明了爱情的重要性,阿里斯托芬曾指出,“爱情是由分求合的企图,爱情的欢乐不只是感官的或肉体的,而是由于一种普遍的潜在的要求由分而合的欲望得到实现。”[1]也就是说爱情看重的是整一性,需要达到的是一种剥离物欲的灵与肉相统一的境界。爱情和其追求的整一性是相当重要的,男女双方为了达到这种整一性,需要付出种种努力,当然,这种整一性更多的是一种两人情投意合在一起自然而然而达到的整一性,在这样的基础上,两人能够无悔地相伴一生,而不是“生拉硬扯”或者为了某种利益而“硬凑合”在一起的“整一性”,这样,只能多造就出一对“怨侣”而已。
影片《致青春》的全名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逝去”等字眼不免会带给观众淡淡的怀旧感和一种感伤的情绪,很多评论就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怀旧电影,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也就是点出影片所谓“主题”的台词就是,“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等等,或者在影片的怀旧氛围下大做文章,认为里面有着导演赵薇大学生活的影子,她在借这部影片讲述自己的过去,但是,“怀旧”会使人陷入一种对当时美好旧时光的沉思,当一个人在回忆时,往往会因为和那段岁月有了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所以在回忆时,就会使人自动过滤掉那段曾经岁月中的疼痛留下的只有美好,但是带有怀旧外表的《致青春》带给观众的不是一种校园青涩爱情的美好,更多的是一种对于青春爱情的彷徨、无奈的思考,不太符合我们对影片的审美期待,也不太符合影片宣传时给影片定的怀旧基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并不符合“怀旧”的特质。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念青春、怀旧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反映80后爱情观的电影。
一、80后的爱情心态——《致青春》“怀旧装束”下的另类爱情观
导演在《致青春》中刻意让演员穿上80年代的衣服、选取符合80年代的校园场景进行拍摄,无非就是想营造一种怀旧感,但是影片表现的主题并不是典型的80年代的爱情,影片里有以郑薇、阮莞、梨维娟为中心的显性的爱情叙述,也有以朱小北为中心的隐性的爱情叙述,但是,影片中的朱小北并不像80年代的大学生,或者说不像我们心目中的80年代的大学生,80年代的大学生应该是朴素的、在“又红又专”的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影片中的朱小北被污蔑偷东西,但是自尊心强大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导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了,因而退学,最后成了记忆专家,但是自己却故作失忆,尤其在她遇到许开阳的时候,他问她是不是小北的时候,她坚决否认,这些都是她自尊心强大且十分有个性的一个写照,这些都不符合一个80年代的大学生的特质,在80年代,你也许有个性,但是不会张扬到如此程度,但是极具个性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比比皆是,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标新立异,展示自己。
“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最明显也最基本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者们解构了现代主义者精心构筑的种种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就了一种“去中心”、“去深度化”的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以解构的手段去构建”的另类姿态。它的“去深度化”的特征使得其艺术的主题不再深刻,不再宏大而更偏重表现个人,表现个人的经历、情感、想法。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打饭时,许开阳像哥们儿一样搂着朱小北,她流露出极不自然的表情,可见,她在宿舍里说的喜欢的那个男孩很可能就是许开阳,但是,偶遇许开阳时,这本来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向许开阳表明自己的心意,但是她却说自己不是自己,这种爱情观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的爱情观,自己不能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己暗恋的人面前,是一种只要我默默喜欢你就好,你不需要知道我喜欢你,我也不需要让你知道我喜欢你的另类爱情观,这不同于传统爱情观中的追求双方结合的具有“整一性”的爱恋,因为她不告诉许开阳她喜欢他,也不要求许开阳和她结合,不管是肉体的结合,还是心灵的结合,同时,这种爱情观也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精神恋爱”,即:一种建立在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意的基础上,脱离肉体的或者不要求肉体欲望满足的只求精神契合的爱,因为许开阳都不知道原来那个极具个性的女生内心一直爱着自己。朱小北的这种爱情观,可以说是对灵与肉结合的整一性的爱、精神恋爱等典型的传统爱恋的解构,它的受众面不再像整一性的爱那样广大,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爱恋,也不再像精神恋爱不用满足原欲那样深刻,它以它自己的方解构了典型的传统爱情观的同时又构建了属于她自己或者80后这一代新新人类的全新爱情理念。
二、爱情与物质——《致青春》“物质外衣”下的渺小爱情
我们这个年代的爱情充斥着太多的物质,浙江土豪用888万当定金,找女婿先有车有房,其次才是人,现在女孩喜欢的都是“大叔”(功成名就的大多数是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不是“OPPA”(功未成名未就和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大叔”们有钱、有地位、功成名就,而“OPPA”需要你陪着他奋斗很长时间,那段奋斗的岁月是极其艰苦的,几乎很少有人愿意。极端地说,当下,有不少女孩尤其是稍有姿色的女孩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却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而电影《致青春》也表现了这样的一个主题,即,在功名利禄面前再伟大的爱情都是渺小的。
影片中的黎维娟是一个提前成长的女人,她因为生活在底层所以更能认清现实的残酷,不过与其说她是早熟不如她是被现实“催熟”,在别人开始青春的梦想之时,她已经“识时务”,高中时的她也爱过一个穷小子,但是,考上大学后,当那个他曾经爱过的穷小子一身破旧的衣服和帽子,两只手拿着两个行李袋子,不远千里来看她时,她不耐烦地说:“谁让你来了?都让同学瞧见了,不是说过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不跟你好了吗?”校园中的黎维娟因考上了大学果断地与非潜力股的前男友分手,走上社会的黎维绢,嫁给了一个酒店老板,因其豪华酒店老板娘的特殊身份,隐隐成为一个社交中心,因为阔太太的优越生活,别人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
戏仿技巧的应用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后来被后现代派推崇,成为后现代派常用的手法之一。戏仿是一种意图明显、分析清楚的文学手法,有破坏性模仿,突出被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自我意识的缺乏等,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戏仿的功能就是讽刺。被戏仿的对象范围较广,包括作家及其作品或创作手法、风格、立场和观点等。作者常常引用或间接提及他所揶揄的作品,以取消或以颠倒的方式攻击对象,以创新的手法有意地歪曲模仿,使其夸张、扭曲变形,滑稽可笑,以达到讽刺、批判、否定传统的历史价值的目的。
黎维娟对爱情的抉择,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唯物主义”的爱情,可以说每个女孩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象征着现实的“黎维娟”,只是大小不同,不过当残酷的现实一条条“横尸”在她们面前时,她们心中的“黎维娟”便会无限膨胀,然后就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结束了曾经那段的“贫贱”的爱情,转而投入了别人预设的“你会幸福”的怀抱,用物质填补精神的空虚,用名牌装点枯燥的生活,嫁人的关键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由衷的高兴而是别人认为我生活得幸福,这只是一种“表演的爱情”“表演的幸福”。而且对于这种爱情大家慢慢地从批判趋向于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身处其中,转而言之,80年代的大学生们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物质概念”也少有用物质去丈量爱情的人,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更是理想主义这的先驱和代表,而出生在80后的大学生们,尤其是2000年左右的大学生可谓是“女为物质者容”“一套房憋倒了无数美少年”,一个个都是黎维娟的翻版,《致青春》中的这一角色可以说是对当下凄凉的爱情现实以及80后们爱情观的辛辣讽刺,黎维娟的转变因为人们的理解变得合情合理,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黎维娟”且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现实下她在无限膨胀,这样的事实是让人觉得痛心,导演运用后现代戏仿的手法,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可以用物质衡量的爱情观,扭曲了传统的爱情观念,即更注重双方的精神契合,由相遇、相识、相知到相爱、相许最后至相守。
三、爱情与理想——《致青春》“理想外衣”下的脆弱爱情
如果说黎维娟的爱情符合现实的逻辑,那么陈孝正这一角色所作出的选择便是不太符合现实逻辑的,但是,导演在这里,也是用“戏仿”的技巧,用解构的方法,反面说明了现实带给现实青年人的无奈和痛苦,没有人可以幸免。
陈孝正,就是这样,他本来很有才,这样的人就是大家都很羡慕的类型,能被这样的男生爱时是很幸福的,但是,这样一个“好人”在前途与爱情的抉择面前,选择了前途,这其实就是一种戏仿,颠覆了大众通常的认知,因为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放弃自己的心爱的女友?这其实是反讽现在的社会,社会太现实,这个社会太功利、太物质,有了物质才会有一切,没有了物质条件,一切都没有,导致了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而是屈从于现实,达到现实目的但却放弃了内心的那份最纯真最本真的情感。当陈孝正功成名就时,陈孝正问郑薇能不能重新爱她,郑薇笑着摇头了。有些人,错过了,就真的不可能了。曾经,那么傻气的为了引起他注意,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然后在一起了,然后爱了,却总是没有安全感,觉得抓不住。而感情慢慢深厚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抛下。郑薇说“如果我愿意和你一起吃苦呢”,陈孝正说“我不愿意。”郑薇这才明白,原来他的蓝图里从来没有她。陈孝正从小的教育和肩上的责任让他不能有丝毫的误差,他爱郑薇,在海豚馆的时候,我是真的相信,在那一瞬间,陈孝正是真的想和郑薇白头到老。但他又害怕郑薇。因为郑薇的出现,像小火球一下燃烧了陈孝正生活的每个角落。他害怕原本的节奏打乱,害怕自己完成不了使命和责任,也害怕给不了郑薇最好的。可是很多东西,人对了,你觉得时机不对,你觉得时机对了,可事实上,人却不对了。
影片中的郑薇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爱自己,胜过爱爱情。”其实不是我们不想爱自己,而我们已经被这个现实的功利世界逼迫得不得不去爱那个所谓的自己,那个追求功名利禄的自己。而那个真正的自己,保有自己内心最本真的情感的自己不得不被我们“雪藏”。这是现实带给我们的无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