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电影《致青春》“怀旧”外表下的80后爱情观(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5 17:1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左冰瑶
分享到:

 

  导演将这样一个在大家心中近乎“高大全”的人塑造成抛弃女友的负心汉,美其名曰是追求前途让你过得更好,其实正是反面印证了当下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谁不想和自己喜欢的女孩没有压力的、简简单单地过一辈子呢,但是,现实的竞争压力,当下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仍是家庭养老占据主导地位,一对夫妇要赡养双方四位老人,经济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把大家逼到墙角,最终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所有方能绝地重生。先成家后立业的逻辑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没有事业的男人将一无所有且注定一无所有,而有了事业的男人什么都可以有。所以在这样的现实压力面前,陈孝正只能放弃郑薇,“唯前途是瞻”。

  当然,也许你会说陈孝正对于纯情爱情幻象的拒绝更是一种成熟的爱情心态,是他有责任心的表现,但是,他拒绝郑薇的行为正是他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不信任郑薇的表现,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男人没有事业就不能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带来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说,在陈孝正心中,两人的幸福源于物质,这样的理解无疑是片面的,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警告在这个时代已经被“神话”,是时候给她降降温了,两人爱情的幸福的基础是物质,但是,物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决定的,它只能说制约着两人未来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并由它决定两人未来生活的幸福水平,两人的幸福主要是源于两人又契合的价值观和对于两人幸福的经营。

  总之,导演不是在书写青春的伤感,在怀旧,只是在针对现实,写一个针对当下现实的大学校园的爱情故事——毕业=分手和当下人普遍认可的爱情规律——在物质面前再伟大的爱情都是渺小的。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对于当下的我们尤其是大学生是有刺激的,大家直接的经历或者间接的目睹,有无数的大学情侣毕业那年一起分手,与其说在大学相伴四年,相守四年,不如说是为了慰藉自己在大学的空虚、寂寞、无聊、冷找一个异性陪读。这部影片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在“怀旧”的外表下影射现实。有多少大学曾经相爱的情侣因为前途被迫分手,“毕业=分手”的魔咒在大学从未被打破,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各奔前程;

  四、爱情与家庭——《致青春》“清纯外衣”下的所谓“纯爱

  随着电影《那些年,我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带来了一股校园青春电影的潮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吹来了一股“清纯风”,人们的审美眼界从香艳的性感美女逐步转向对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纯美女,对清华校花,号称奶茶妹妹——章泽天的追捧,对于周冬雨等长相清纯的女星的喜爱,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化妆的美女更喜欢不化妆素颜也很美的美女,我们通常看到的校园爱情电影都有这样一个“清纯女主角”作衬,以此彰显这是一部反映青春时代纯爱的电影,有时甚至没有这样的一个女主角,就无法将影片打造成一部讲述纯纯青春爱恋的电影,其实,这只是一种狭隘的见解。

  不得不说,郑薇有着沈佳宜的影子,不管是她在影片中的打扮或者是长相都与陈妍希很类似,不像大学一些女生穿成熟的着装,而是走高中路线,头饰也不是成熟的,而是萌系路线导演无非是想在外表上迎合大众的清纯审美,变采用后现代最常用的“拼贴”手法,将一个高中生的装扮杂糅到一个本该成熟的大学女生身上,但是,眼神中就透露出老练的她只是外表的清新靓丽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清纯。

  总之,导演赵薇将纯纯爱恋定位为和长相清纯的女孩之间的爱恋,这是不对的,纯纯爱恋应该是建立在双方有感情的基础上,双方为对方无怨无悔付出的爱情,而不单单是跟一个长相清纯的女孩的恋爱,导演对此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所以,导演挑选了有着清纯外表的杨子珊扮演女主角郑薇,不难看出影片中的郑薇不管是从外形还是其活泼开朗的性格都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沈佳宜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广大男生追求的对象,活泼、善良有个性,敢为人所不为,但是真正从影片本身来看郑薇只是一个翻版的沈佳宜,对于表现导演想要表现的校园纯爱的主题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致青春》形式上简直就像是大学版的《那些年》,这些都源于导演对于所谓的校园纯爱没有明确的认识。其实《致青春》带给观影者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爱情的彷徨、无奈的思考而不是像在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那样的青涩、懵懂、美好的感觉,影片中即使最后柯景腾和沈佳宜并没有在一起,观影后,我们仍然认为“即使是用来失恋的初恋”仍然是美好的,《那些年》表现的是真正的校园纯爱,而《致青春》表现的是“清纯”外表下的所谓纯爱。

  与此同时,导演还借阮莞表现了一种极端的爱恋形式——单方面无条件付出的单恋,阮莞,学校的校花,一个所有男人心中的“女神”却从头到尾只爱一人——他的小男友赵世永,她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去堕胎,这种现象在传统80年代是几乎不可能,但是在现代却是比比皆是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导演借此实在表现现实爱情的荒唐,现实的爱情多是建立在肉欲的基础之上的爱情,赵世永因为和阮莞两地分居,所以,耐不住寂寞而犯错,这些错基本也就只有浮躁、孤独、寂寞的现代人才会犯。阮莞的青春简直像一个玩笑般荒唐,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唯独阮莞,从始至终爱着赵世永,最后还因他而死。其实,导演在这里还是在解构,即使你单方面的付出,即使你明知那是一段不健康的爱恋,但是,你的坚守换来的不是他的回心转意,而是生命的终结,阮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赵世永一手促成的悲剧,而赵世永之所以会促成这种悲剧在于赵世永比阮莞要小,而且他的家境很富裕,正是因为这样,赵世永的母亲才不同意儿子和阮莞在一起,觉得阮莞的家境一般,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最终阮莞的坚持甚至还是没有感动那冷冰冰的物质和门第观念,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阮莞的单纯牺牲正是影射了现实的冷酷和麻木不仁这种清纯爱恋但是不得善终的结局正是当下爱情的普遍形式。

  与其说是《致青春》在怀旧,在回忆过去,不如说是在反映现实,尤其是当下的爱情现实,当下的“爱情”可谓“成也物质,败也物质”。如果说影片是在怀旧的话,导演应该表现80年代的大学生们不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这样现实,任由现实摆布;反而是坚守自己,不会因为前途事业忘掉自己的“初心”,不顾自己那个人格本我里强大的呼声。恰恰相反,导演表现的是一幕幕的爱情悲剧,即使黎维娟的爱情结局是符合她自己的期待的,但是,她的快乐时表演给别人看的,她只能用物质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寂寞;陈孝正即使最后回心转意但是时间不对了,人也不对了,促使她和郑薇错过的不仅仅是时间使两人的感情冲淡,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前途和爱情的抉择的时候,陈孝正毅然决然放弃了爱情,投奔现实的怀抱,而且他也主观地认为郑薇是不会想跟着她吃苦的,当然他也希望自己能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孩吃苦,可是熟不知真正的苦不是物质的苦,而是他在抉择时带给郑薇的精神伤害,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就像郑薇说的那句话一样,“你的人生蓝图里从来都没有我。”阮莞即使是牺牲生命也最终还是没能感动赵世永的父母。影片中人物的青春正是我们当下人的青春,打败我们的有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现实。是社会现实、物质、名位逼迫我们不得不自己(外在的自己)打败自己(内心最本真的,潜藏在内心深处最纯真的自己)。

  五、结语:80后爱情——成业物质、败也物质

  影片借朱小北对许开阳的“不能说的爱”反映当下一种新兴的极具个性的爱情观念——一种不用言说的完全自我的爱,借黎维娟的爱情表现在面包与爱情的抉择面前,人们想到的不是通过两个人的一起打拼达到二者兼得目的,而是择其“物者”从之,人们会投入到物质的怀抱,过着别人认为的幸福的生活,好像自己就真正幸福了,而郑薇和陈孝正,这最被我们看好的一对最后不得善终,原因在于陈孝正“唯前途是瞻”,在爱情与理想面前,他不相信郑薇会和他一起奋斗,他心目中的预设是,女孩们都想坐享其成,他受到世俗价值观的影响,认为一个男人要让自己喜欢的人幸福,就要创造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他太片面了,物质只是基础,但是不是唯一,更不是幸福的源泉,而阮莞的死亡悲剧不单单是赵世永的懦弱造成的,是家庭观念、门当户对的观念造成的,它反映了当下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下大家对“门当户对”的理解是狭隘化了的,只是家族地位、背景的相似,这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两人思想、价值观的相似,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不是现在大家的理解的,两者互相矛盾,互相拆台,思想、价值观的相似,两人之间懂得相互体贴、关心,才是两人走得长远的关键,可是即使一个阮莞死了,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阮莞会因此而死,因为即使是无数的阮莞死了,也不能改变家长们灌输给下一代的门第观念,就像赵世永的母亲给他灌输一样,不能改变这个冷冰冰的物质是世界。整部影片的爱情悲剧,解构着我们的传统的爱情至上观、爱情整一观、精神恋爱观等,解构的要素不是别的,就是——物质;导致他们无法选择但是最后不得不果断作出选择的是——物质;最后导致这一系列悲剧的源于也只有——物质。

  总之,《致青春》的怀旧只是表象影片中的大学生不像是80年代的大学生,倒像是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只是在影片中故意穿得“复古”了些,是穿着80年代服装的现代大学生,他们没有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理想化,倒是多了几分现实,所以,《致青春》是一张裹在“怀旧”外表下的反映现实之作,书写着的是80后们尤其是2000年左右在大学读书的那一部分大学生的现代的爱情观和其爱情现实的无奈。

  注释: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3.

  [2]李樯.致青春[EB/OL].http://u.sanwen.net/subject/1014579.html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温玉霞.解构与重构 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文化对抗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灰狼.致你们陈词滥调的青春[EB/OL].2013-5-2.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15195/

  [4]刘亚男,陈静芳.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集体爱情感伤[D].青年与社会,2013(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