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严酷世界的精神“后花园”:明代传统知识分子的隐逸追求(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20: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赵钟萍
分享到:

 

  三、归隐的社会因素诠释

  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自上古隐逸文化萌芽以来,历经隐逸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变奏、蜕变至明清隐逸文化的衰落与尾声。中国归隐文化经历了充足的时空孕育,侵染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归隐行为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这样一种离于俗世、游于山野的离群索居、脱俗而灵异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归隐个体化行径汇聚了淡泊致远的隐士群。群体化的功用使得隐士文人在自觉不自觉的精神感知下创造了归隐文化。从传统中国的千年历史视阈来看,归隐的产生与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社会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下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政治之治乱

  治乱兴替是社会演变的自然形态,在不同状态下传统知识分子对归隐有不同程度的归属感抑或是厌弃感。中国传统社会下,入世为仕而居于庙堂之高与出世归隐而处于山林之远的矛盾常常成为士人的两难处境,许多人纠结其中难以决断。传统文化观念的培植就是以政治追求为旨归的,政治自始至终与文人以及文化有难以扯断的联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映现出政治对士族文人的思想行为控制,使之产生强烈的政治依附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千年文明中以无比坚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挺起了千年文明的瘦弱脊梁,实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④但认为只有步入仕途才能实现理想与价值的政治狂热与追寻却不得不引来后人诟病,对“学而优则仕”的误解使士人忽略了“学者不必为仕,而仕者必为之学”⑤的劝导,而致使更多的人耗费一生之功皓首穷经。

  如果说以治乱抉择仕与隐之时,文人尚且有相对的自主性的话,另一部分文人在入仕之志遭遇挫败,几经个人辛酸尝试仍旧无果,却也“毅然决然”地走向山林,标榜归隐,就多少有些无奈被迫了。这种落败后的现实逃离暗示了文人脆弱的为仕情结。原本冠冕堂皇、义正词严地喧闹着忠君爱国的理想,却将失败加注于社会之上,让社会大众来承受个人不幸。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知识分子归隐行为的抉择更多的是以君主为参照,而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广大人民。当然,这之间存在着隐形的联系。君王施政之道合于民众,人民自然活于升平之世,这是间接显现士人为民主张的形态。此外,无可置疑的是必然有全心为天下苍生的仁人志士,在为着大众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而操劳奔忙。

  (二)经济之盛衰

  经济因素对归隐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以社会风气为中介的,经济发展的兴盛与衰败自然影响到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对当时的文化现状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呈现逐渐繁荣的姿态,商品经济的兴盛使得拜金主义风气盛行,原本尚俭质朴的民风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铺张浪费和贪图享乐,社会风尚遭遇逐利的荼毒而逐渐败落。这些与渴望淡泊宁静的文人雅士的追求截然相悖,与纯粹文人所向往的纯真世界格格不入。文人渴望融入与花鸟虫鱼为伴的山林,于恬淡的世界里体味物我相忘的乐趣与境界,少了车马喧嚣与琐事牵绊,更多的是心灵的放逐与返璞归真。此外,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客观上也为归隐行为及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简单的生活模式消解了归隐对于外界的依赖,使得离群索居成为可能。

  (三)思想文化之宽严

  思想文化的严苛或宽松基本上是以政权和统治者为决定因素的。这种或宽或严的精神统治形态使得文人面临不同的社会处境,从而做出或仕或隐的选择。传统中国社会以维护专制主义集权统治为要务,因而十分强调思想控制。在以儒家思想为观念控制中心来维持大一统局面时,一切悖离于“家天下”政权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皆遭遏制。此时,文人面临的是更为悲惨的遭际,个人存活尤为艰难。他们深受入世、济世观念的教化熏陶,自然不能在现实的窘境中侥幸挣脱于“世之渍垢”。传统文人所保有的“刑不上大夫”的权利也在严苛政法面前失效,如明代:“今之为士者,以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禄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①比之严刑峻法对文人的肉体创伤,统治者的思想专制无疑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的“诛心”之术。在这种思想专制的境遇下,不堪忍受的文人多选择濯足清流、遁隐山林。当然,这种看似主动选择的处境更多的是官方的一种惩罚式的“抛弃”。

  四、小结

  自先秦以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隐逸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举止。它因脱俗而独特,又因各时代独特的个体而成为一道特立独行的群体风景。群体性的功用使得这种行为在隐士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感知下创造出独属于“归隐”的文化。而归隐文化的产生与当时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释

  ①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② 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 明万历《江浦县志》说:“然勤俭之习,渐入靡惰,农不力耕,女不务织,习于宴起,而燕游服饰强拟京华.”(注:万历《江浦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④ 王开义.挺起千年文明的瘦弱脊梁——浅析中国传统知识的分子的人格建构[J].天府新论,2011(6).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